古代白酒大約多少度,古代酒的度數有多高喝多少才能醉人

1,古代酒的度數有多高喝多少才能醉人

三五度吧,最高也只不過十來度,應該千杯不醉吧!
沒有這樣的酒!酒精度數越高越容易醉!

古代酒的度數有多高喝多少才能醉人

2,古代的酒多少度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于二十度。古人喝的酒跟現在喝的酒不一樣,現在的酒大都是蒸餾酒或者是酒精勾兌的酒,但是在古代古人們喝的酒可都是純手工釀造的酒,這種酒跟現在的葡萄酒度數差不多。在秦朝時候,釀酒用的是曲、蘗兩種酒母,到了漢朝時候,以蘗釀造的醴逐漸消失,那時候制作的曲大都是麥子為原料來制造酒曲。到了唐朝的時候,釀酒技術更加先進和嫻熟,開始用大米為原料,然后用曲母培養(yǎng)紅曲,這樣的“酒”,發(fā)酵和糖化更完美。到了元朝后,蒸餾器傳到了東方,這時候人們才煉制出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其制作工藝是將醪糟加熱,得到最高的濃度。此時的酒精度就能達到30到65度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烈酒逐漸盛行開來。

古代的酒多少度

3,古代的酒酒精度是多少

最多二十度,一般應該是十幾度的米酒,后來蒸溜后,度數上去的
酒精度最高的酒是波蘭伏特加96度 中國衡水老白干老款的有77度的

古代的酒酒精度是多少

4,古代酒的度數多少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于二十度。古代酒的度數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么高。古人釀酒,大多是用五谷或者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這種酒對身體有好處,一般古代女人也喝,但大多不會貪杯。而古代最有名的應該是米酒,米酒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因為酒的發(fā)展歷史悠久,在我國元朝時期,出現了一種度數更高的酒,名叫蒸餾酒也就是燒酒,但是很多中原人并不喜歡這種高度數的酒,反而是那些游牧民族因為生活環(huán)境對蒸餾酒十分的喜歡。古代酒的發(fā)展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fā)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fā)酵后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酷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用孽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5,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fā)酵酒 ,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發(fā)酵后就過濾而得,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6,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么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由于古代的釀酒技術比較的落后,所以古代酒水的度數大概都是在10度左右,有少數的烈酒度數可以達到20度,所以在電視劇中才會有很多的人喝了很多酒都不會喝醉。和現在的蒸餾酒或者勾兌酒不同的是古代釀酒的原材料多為糧食,再加上提純技術的落后所以其中酒精的含量并不高,也只有8度或者9度左右,所以在古代才會有很多的人在奔波勞累之后選擇用酒水來解渴,否則依照現在的酒水度數能夠用酒解渴的都是“大?!卑?。古代的酒水喝到嘴中最明顯的感覺應該就是“甘甜”了,并不像現在的酒一樣喝過有種“灼燒”的感覺。最早秦朝的時候使用的是發(fā)霉的谷粒也就是“曲蘗”制酒,再后來到了漢朝之后選擇以小麥為原材料進行釀酒,但是以小麥為原材料成品率并不高,會造成很多的浪費。直到唐朝時期經過對釀酒技術的革新,再加上以“大米”為釀酒的原材料使得酒的質量高出了好幾個等級,也是這個時候酒水成為了文人中的“熱銷品”,更是有李白等人為唐朝的酒水做“免費廣告”。喝了度數不高的酒水之后就會進入半昏迷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詩人就會有更多的靈感,而他們詩中口述的仙界大多也都是醉酒之后的幻想吧。再到后來宋朝末期元朝的時候提純技術更加的精煉,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以以前從來不同的高度白酒,而這種酒水的度數甚至可以達到30多度。因為元朝是蒙古少數民族統(tǒng)治時期,而蒙古族因為長期處于寒冷之中所以對于烈酒的追求遠遠大于中原人,也是從元朝之后高度白酒開始盛行起來,而低度的酒水開始走向沒落。

7,中國古代的酒多少度為什么他們一喝就一大碗我們卻不行

具體多少度不清楚,但是知道度數比較低,和現在的米酒度數差不多,因為以前是單純的糧食釀造,沒有化學催化,而且古代的提取技術比較粗糙,酒中雜質相對較多,故酒精含量不高,可以一喝一大碗,而現在則不行
咱們現在的白酒是蒸餾酒,動輒五六十度。古代的酒沒有蒸餾工序,度數類似于今天的黃酒。
古代的酒是水酒,擱現在能喝死他們。具體是多少度已無從考證了,反正不高
古代這個范圍太大了,要看具體年代,在元代以前中國的白酒還沒出現,也就是說沒有高度酒,元代前只有發(fā)酵類的米酒和果酒,一般酒精度在幾度到十幾度之間,類似我們現在的黃酒米酒,元代蒸餾術才傳到中國并且用于造酒,才有了高度的白酒。 舉個例子,水滸中的武松,他是海量可以喝18碗,但是他所在的宋朝還沒有白酒,也就是說他喝的也是只有十幾度的米酒,當然沒問題,要是換成現在40-50度的白酒別說武松了,一頭驢也倒了!對不?呵呵。

8,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古代的酒一般度數都在十度以下,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度,釀酒技術再差點的可能就三五度了。關于古代酒的度數很低這一點,可以從歷史記載的史料中得到證實?!妒酚洝分杏幸惶庩P于古人酒量的記載,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分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回答:最開心的時候,可以喝上八斗酒。按照當時齊國的計算方式,一斗不到現在的5斤,八斗也就是不到40斤。一個人喝40斤的酒而不醉,足見早期的酒度數之低。古代的酒口感更偏甜美醇香,不容易上頭。味道就好比現在女生喜歡喝的果酒,在古人看來大約就等于飲料了,以解渴為主要特點,所以就算喝上幾碗,頂多也是個微醺狀態(tài)。所以說,武松上景陽岡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就相當于喝了六七瓶啤酒那么多。古代的酒度數的發(fā)展過程:考古學家發(fā)現距今5000多年歷史的仰韶文化時期,所使用的盛酒陶器和釀酒用具。也就是說,黃帝時期、夏禹時期,釀酒工藝就已經出現了。這個時候的酒還是用五谷或者果子釀造而成,那些含糖豐富的食物,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fā)酵,自然形成酒精,才產生了酒,這種酒因其顏色黃亮,被稱為黃酒,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飲料酒。春秋戰(zhàn)國時期,關于酒的記載也有很多,《詩經·小雅吉日》:以御賓客且以酌醴。這里的醴也是酒的一種,系甜酒。到了漢代,以蘗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曲。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yǎng)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fā)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北宋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人們采用了連渣拌飯法,將酒精的度數提到了11-18度。直到北宋末年,游牧民族將蒸餾酒工藝傳入我國,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9,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 為何古人總

古代的酒度數是很低的,而李太白的千杯不醉,固然有當時的杯更小的緣故,但酒精的因素也是很主要的。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后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于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fā)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里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fā)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后來滿清入關后,他們生于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鐘,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fā)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后勁很足的發(fā)酵酒,成為了主流。
這個無從考究,只是喝習慣了應該都是一樣的卡
在沒有蒸餾酒之前,古代的酒的度數是比較低的,大概十幾度的樣子,說是從元代開始有蒸餾酒的,就逐漸變成現在的白酒啦!

10,古代的白酒有幾度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古代的酒度數較低,所以酒具多數比較大,到現則度數高,酒具也精致小巧。 古代的酒,度數很低,為了表示豪爽,一飲而盡也是常見的。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李適之飲酒的風貌是「飲如長鯨吸百川」,這何止是一飲而盡?因此關鍵是酒的度數?,F在的宴席上常以「干杯」勸酒,實際上喝高度數的酒是很難做到「干杯」的。

11,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要是說起古代的酒水,很多人第一個想問地就是:古代的酒多少度啊?談起古代的酒,好么,好多人直接三個字蹦出嘴,而且還是在完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女兒紅,完全是受電視劇的影響,談起女兒紅,不得不說,好酒世間釀啊,鉆石不是有個廣告嘛: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我想女兒紅也可以這樣來個廣告:女兒紅恒久遠,一壇幾百年。跟你們這么說吧,幾百年都是少說了,鉆石還會丟,酒可不會。 元代以前,南宋為止,那時候的酒啊,都是發(fā)酵酒,度數超低的,二十度應該打頭了,也可以說是現在的啤酒,不過那時的酒可比現在的啤酒有營養(yǎng)多了,現代詞:液體面包,但是如果你要是說它是百事可樂的話,那我也沒有意見,畢竟百事可樂是酒中的農夫山泉嘛:有點甜。初中的時候,有篇課文是關于《水滸傳》的,當時好像也是提到了武松打虎喝酒前這一點,說到十八碗時,老師對著同學們手勢一揮說道:你讓武松到現在喝碗白酒試試,能走才怪。 那時的酒,好么,能當白水喝,小孩干不了什么重活,從外面回來就大嚷:媽媽,我口好渴啊,給我開壇女兒紅解解渴吧。當然上面的話純屬扯淡,農民是喝不起的,自己釀了幾壇也是在家中有貴賓的時候才喝,再想度數那么小,幾壇夠誰喝的?那個時期好多人都吃不飽,能釀點糧食酒就已經不錯了。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后,才有蒸餾酒的首創(chuàng),說白了,就是飲高度數的酒驅寒,身體實在太冷怎么辦?喝點高度數酒吧,但是我有一點想不明白哈,這蠻子怎么驅寒只喝酒不吃辣椒呢?當然自己YY了一下,你說這打著仗,一人嘴里叼著一根辣椒,就是權志龍來了也拉不起風啊,這要是換成酒的話,效果就不同了,開打之前,幾口酒下肚,大刀一揮,不死不休,這多拉風,最主要的,這喝酒還能壯膽呢,冥冥之中,士氣就提升了還幾倍。 說實在的,我還真覺得這蠻子有點腦子,這高度白酒已出現,很快就把國民生產總值搞上去了,你想啊,酒度數高了,喝的肯定比以前少了,喝的少了,糧食肯定剩下好多。 而現在的白酒,度數低的四十多度,高的六十多度,能喝上幾瓶的不死也得殘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點現在的白酒熱熱身,那么恭喜你,中獎了。
當時以米酒為主,也就是現在說的醪糟酒,酒精度數不高,一般不超過十度。但喝多了照樣上頭,否則也不會有武松打虎的故事了。

12,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啊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fā)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fā)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fā)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fā)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fā)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