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佛要用酒拜,佛教為什么要戒酒

2、再拜一而再,再拜就是拜兩次。答:素酒是什么酒?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1、拜早先的時候,拜雖然要跪著,但僅僅是兩拱合,低頭與手平行,頭不著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著的拱手禮,最早的拜又叫拜手。“拜三不拜四”,這個拜,是一種禮儀。

人祭祀時為什么要燒香,起什么作用?

人祭祀時為什么要燒香,起什么作用?關于這個問題,我聽到過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源于佛教。意思是說,上香的目的,是供養(yǎng)佛菩薩或神靈。手持香爐,焚香禮敬。香煙裊裊,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云蓋”。佛陀知道后,即會降福。也就是說,“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誠向佛之心轉(zhuǎn)達給佛。這里的“香”就成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種虔誠的、真誠的供養(yǎng),因為按照佛教說法,香是傳遞真誠的媒介。焚香中會產(chǎn)生一種清凈、虔誠、忘我的狀態(tài)。看著一縷縷清香的煙,裊裊上升直達天庭,自己的意念也會升華在忘我的境界中。佛家認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散發(fā)出特殊的香氣。

佛教認為,香能溝通凡圣,為最殊勝的供品 。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yǎng)。故此,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內(nèi)容。從日常的誦經(jīng)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會、水陸法會、佛像開光、傳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動,都少不了上香。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隆重的上香儀式過后,法事才算正式開始。

另外一種說法源于道教。據(jù)說道教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為準,插于大香爐內(nèi),炷與炷之間的距離,也有講究。三炷平列以不過一寸寬為標準,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的說法。這三炷香,據(jù)傳都有名稱,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 《菈髂橄?,此香以檀香為主。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都有規(guī)定。

長不過寸,粗不過分。壇主拈香時,第一炷香插入香爐中間,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邊,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邊,三炷香平列并攏。香爐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據(jù)傳,道教許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儀式為先導。比如在道教經(jīng)典《萬法歸宗》“請仙法”里,就有一個專門的“焚香咒”:請仙時,先擺三盤果子,茶、酒各三盞。咒語曰:道由心合,心假香傳。

香焚玉爐,心注仙愿。真靈下降,仙佩臨軒。今臣關告,逕達九天。所啟所愿,感賜如言??梢?,上香焚香,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民間,老百姓認為神靈和鬼魂都是以香為食物的,因此供養(yǎng)神靈、鬼魂也都是用上香。當然,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華,也不乏糟粕。在繼承先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應該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認為,上香敬神這種做法,是完全違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間的貪官污吏一樣,喜歡受賄的。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們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講究公平的,不可能因為某些人燒香拜佛,就會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為有些窮人沒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結果。我個人認為,民間這些習俗,應該是來源于佛教、道教傳統(tǒng),受佛、道影響,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

不管神仙喜歡不喜歡受賄,但老百姓寧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種敬仰的做法。當然,在焚香禱告的同時,還有燒紙的習俗,據(jù)說這習俗從漢朝就開始了。一是寄托我們對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們在另外那個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無憂。燒紙主要有黃表紙、金箔紙、元寶紙等。所謂黃表紙,是一種專業(yè)術語,意思是指用來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黃紙。

既然是習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講究。黃表紙,其實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選。黃表紙的黃色,和“皇”同音,代表著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來,黃色那就是尊貴之色,古來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專享黃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這個資格。黃表紙之所以受青睞,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許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黃表紙制作流程比較復雜:每年端午節(jié),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時,砍下劃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攬制,使其纖維溶融。

然后清洗、儲藏等。二是黃表紙因為在生產(chǎn)過程中加入了姜黃粉,遇到堿水會變紅。一般燒紙則沒有這個特征。故此,比較講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黃表紙。假如是遙寄,按照傳統(tǒng)就要寫名字。就像給活著的親友郵寄書信一樣。上首寫遙寄的地址、中間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這些燒化的紙能不能真的如傳說一樣,變成他們可以在那個世界花的錢,這就沒有人知道的事了。

不過,老百姓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既是祭祀習俗,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當然,你如果覺得這都什么時代了,還講究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見仁見智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究竟該怎么做,那就是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念、習慣、想法做的事了。對于有些人來說,或許負擔太重,或者因為別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許他們覺得自己徹底解脫了,高興還來不及呢,自然不會去燒香,也不可能去燒紙。

農(nóng)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拜三不拜四”,這個拜,是一種禮儀。1、拜早先的時候,拜雖然要跪著,但僅僅是兩拱合,低頭與手平行,頭不著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著的拱手禮,最早的拜又叫拜手。后來,對拜禮進行了非常嚴格復雜的規(guī)定,基本動作是仙跪下,然后彎腰,最后以頭著地,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們常說的磕頭。一般來說,這種拜是男子專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況下才使用,但俗話又說了,男兒膝下有黃金,你不能隨隨便便磕頭,所以在什么情況下才拜、拜幾拜就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了。

2、再拜一而再,再拜就是拜兩次。這是一般情況下表示尊重的禮節(jié),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見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遠門,或者在非正式場合遇到身份尊貴的人,就用再拜禮。同時,在書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詞,相當于今天寫信的此致敬禮。3、三拜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對父母長輩,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請賓客,不可能一一磕頭,這時候就需要行三拜禮,表示都拜過了。

三拜最初是來自佛教的禮儀,我們說頂禮膜拜,其實就是對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較負載,分大展、同展兩種拜法,如果你要表示無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禮,稱九拜。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禮儀,是中國佛家特有的禮儀,印度等地并沒有這種禮法。4、四拜三拜就已經(jīng)是頂天的禮儀了,四拜雖然說在儀式上更為隆重,但這并不是常禮,三拜上加這一拜,實際上是謝罪。

到了明白,四拜沒有了謝罪的意思,逐漸成為民間最隆重的禮儀,主要對父母和師長才行此禮。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看到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為什么不拜四,因為四拜一開始就不是好的寓意。當然了,真相不止這么簡單。在中國民間,有很多避諱,四這個數(shù)就被中國人視為不吉利,因為四諧音“死”,再者,古人講陰陽,陽為吉陰為兇,一三五七九是為陽數(shù),二四六八則為陰。

《西游記》中唐僧喝了好幾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飲酒,為何可以喝素酒?

答:素酒是什么酒?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釀的酒,沒有經(jīng)過“蒸餾”工藝,粗釀,酒度數(shù)低,渾濁不好看,大會引起人的欲望,所以稱之為“素酒”。即經(jīng)過“蒸餾”工藝的是葷酒,沒有經(jīng)過“蒸餾”工藝的就是素酒。這種解釋,很滑稽,屬于拍腦袋想出來的。雖說上海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青銅蒸餾器,可以說明我國早就擁有了釀酒蒸餾技術,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見的都是非蒸餾酒。

不信?請看杜甫《飲中八仙歌》,詩里寫汝陽王李琎要喝足酒三斗才上朝拜見天子;左丞相李適之豪飲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唐代的大斗為6000毫升、小斗為2000毫升,但酒具畢竟不是量具,這里以小斗論,即焦遂的酒量已達到了10公斤,請問,這能是蒸餾酒嗎?而這“飲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詩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樣的酒,可知,蒸餾酒并非社會主流。

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讀《水滸傳》,看眾好漢喝酒如喝水的情節(jié),也就不難理解了。魯智深在五臺山寺半山亭上,嘴里淡得出鳥,看見有賣酒的山民挑著一擔水酒上山,不由分說,劈手就搶了一桶,喝了個底朝天?!爸侨∩骄V”過程中,白勝也挑了一擔水酒,押解生辰綱的軍丁并非好漢,卻也一個個要買酒解渴。以酒解渴,要說這是蒸餾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說,《水滸傳》里出現(xiàn)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餾酒,包括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透瓶香”。但是,必須注意,在《水滸傳》里,酒也是有葷素之分的。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里,魯智深就朝劉太公大呼小叫道:“灑家不忌葷酒,遮莫甚么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倍诘谒氖幕亍稐钚圩砹R潘巧云,石秀智殺裴如?!防镉謱懀骸氨娚甲她S。

先飲了幾杯素酒,搬出齋來,都下了襯錢?!笨梢姡品秩澦?,并非以是否經(jīng)過蒸餾來區(qū)分。又有人說,《宋史?食貨志下七》里有提到:“自春至秋,醞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這兩種酒都不經(jīng)過蒸餾,但發(fā)酵和熟化時間長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葷酒”呢?這種解釋就更加可笑了。唐僧喝了春秋釀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釀成的酒就算破戒,這是什么邏輯?!真要照這么分,那么和尚娶春秋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兩季出生的女人為妻,是娶了葷妻,就是破戒——這說得通嗎?!于是,又有人翻經(jīng)引據(jù),說清食譜《調(diào)鼎集》茶酒卷里酒單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餅沖開水,供素客。

”這只能說是《調(diào)鼎集》太牽強附會了。冰糖、桔餅沖開水,不就是茶水、飲料嗎?要騙人也不帶這么騙的。再有,《西游記》第十九回《云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jīng)》唐僧有諄諄教誨悟空、八戒師兄弟,說:“既如此,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只是不許醉飲誤事?!笨矗鼐埔彩菚白盹嬚`事”的!喝冰糖加桔餅茶水會醉的嗎?可見,《調(diào)鼎集》里的冰糖加桔餅茶水絕不是《西游記》里說的“素酒”!那么,“素酒”和“葷酒”的區(qū)別在哪兒呢?其實,《西游記》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陽,元神護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里面這樣寫:孫大圣,他卻變得輕巧,在耳根后,若像一個耳報;但他說話,惟三藏聽見,別人不聞。他知師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鐘??吹搅税??——“葡萄做的素酒”!葡萄屬于水果類,即水果釀造的酒便為“素酒”。原來,佛教認為,糧食是用來養(yǎng)人的,用糧食釀酒,是一種糟蹋行為,糟蹋糧食,就是奪人口糧,屬于間接殺生,即用糧食釀造的酒就是葷酒。

水果,特別是野果生于樹,以之作釀,是物盡其用,可稱“素酒”。但是,“素酒”和“葷酒”之分,屬于中國佛教教徒的“創(chuàng)造”——從嚴格意義上說,不論葷酒、素酒,酒后都會亂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飲用的,但機智的中國佛教徒,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了葷素之分,讓人啞然失笑。據(jù)說,有和尚喜吃雞蛋,稱自己吃的是“素蛋”。

推薦閱讀

什么佛要用酒拜,佛教為什么要戒酒
用酒泡腳有什么好處嗎(用酒泡腳的好處)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