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5和古7差別大么,樂府和七古的區(qū)別是什么

1,樂府和七古的區(qū)別是什么

樂府詩是可以配樂來唱的
我覺得最大的區(qū)別是在形式上,樂府詩沒有形式限制,一句里的字數多變。而七古有固定的形式,每句七個字。另外,樂府詩的最大特點就是敘事性,我認為這也是一大區(qū)別。

樂府和七古的區(qū)別是什么

2,什么叫做五古七古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么理論根據的。
【古風】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什么叫做五古七古

3,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散曲各自的區(qū)別

五言古詩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簡單地說就是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用韻靈活。五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格律詩)中的一種樣式。其格式是全詩共8句,每句5個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三四句、五六句均為對仗句。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于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并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散曲,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元人稱為“樂府”或“今樂府”。經過長期醞釀,到宋金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流行的曲詞,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樂曲的侵入并與中原正樂融合,導致傳統(tǒng)的詞和詞曲不能在適應新的音樂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散曲。
唐詩的形式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具體請參:Easier said than done.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律詩和絕句不是古體詩,是古代詩歌中的近體詩。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一聯(lián)。一二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一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規(guī)格看,有的后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有的前一聯(lián)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有的兩聯(lián)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一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散曲各自的區(qū)別

4,請問古琴和古箏有什么區(qū)別

構造方面: 古箏有21根弦,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大,相對容易學習;古琴有7根弦,沒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小,相對較難學習。學習它們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身體條件。 箏,又叫古箏;韓國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箏的出現,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戰(zhàn)國時期秦國已廣范流傳,直至今日潮州箏仍叫秦箏。中即提到:擊甕叩缽、彈箏博髀,真秦之聲也。更早的也記載:齊國的臨淄城,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東漢劉熙解釋說:為什么叫作箏呢?其音高,箏箏然也。日人岡昌引解釋箏字的起緣:秦國婉無義之兩女,爭彈瑟(二十五弦),蒙恬破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與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為箏,因爭而成新器也。但該書至今未見,且秦箏為十二弦、唐箏方為十三弦,其中不無杜撰可能。:五弦筑身、形如瑟。箏字字頭從竹,與秦之筑這個樂器,或許有關系。描述箏說:形制與瑟相同,只是弦比較少。古時十二弦者,叫箏;二十五弦者,叫瑟。從出土的古代樂器文物中已可獲得證實。 樂理方面: 古箏的聲音大,很動聽,彈奏的時候加持力很強。想要用它來醉人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自古以來多是些女孩子練一練好賣藝。 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fā)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 所以古箏比較傾向于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于彈給自己聽。 古箏一彈,就會有許多人被吸引過來聽,而古琴的知音卻總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古箏如"花旦",古琴則是"青衣"!簡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箏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紅塵,古箏看淡紅塵。 箏和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琴是集中華傳統(tǒng)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精華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為人理解,故而知音難覓。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間也未必能形成共鳴。 箏比較通俗化,雅俗共賞,她通過清脆委婉的音色與韻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了人們,為人所喜愛。 應該說,古箏在從古琴中吸取養(yǎng)份豐富自身的同時也把古琴介紹給了更多人。古琴也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加快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步伐,給自身注入新世紀的新內涵,奏出更美的韻律。 聽琴讓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蘭,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箏是御園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鵑,朝露中的石榴.... 聽箏,隨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蕩漾;聽琴,至則物我兩忘,至則清靜無心。 構造方面: 古箏有21根弦,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大,相對容易學習;古琴有7根弦,沒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小,相對較難學習。學習它們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身體條件。 箏,又叫古箏;韓國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箏的出現,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戰(zhàn)國時期秦國已廣范流傳,直至今日潮州箏仍叫秦箏。中即提到:擊甕叩缽、彈箏博髀,真秦之聲也。更早的也記載:齊國的臨淄城,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東漢劉熙解釋說:為什么叫作箏呢?其音高,箏箏然也。日人岡昌引解釋箏字的起緣:秦國婉無義之兩女,爭彈瑟(二十五弦),蒙恬破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與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為箏,因爭而成新器也。但該書至今未見,且秦箏為十二弦、唐箏方為十三弦,其中不無杜撰可能。:五弦筑身、形如瑟。箏字字頭從竹,與秦之筑這個樂器,或許有關系。描述箏說:形制與瑟相同,只是弦比較少。古時十二弦者,叫箏;二十五弦者,叫瑟。從出土的古代樂器文物中已可獲得證實。 樂理方面: 古箏的聲音大,很動聽,彈奏的時候加持力很強。想要用它來醉人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自古以來多是些女孩子練一練好賣藝。 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fā)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 所以古箏比較傾向于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于彈給自己聽。 古箏一彈,就會有許多人被吸引過來聽,而古琴的知音卻總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古箏如"花旦",古琴則是"青衣"!簡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箏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紅塵,古箏看淡紅塵。 箏和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琴是集中華傳統(tǒng)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精華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為人理解,故而知音難覓。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間也未必能形成共鳴。 箏比較通俗化,雅俗共賞,她通過清脆委婉的音色與韻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了人們,為人所喜愛。 應該說,古箏在從古琴中吸取養(yǎng)份豐富自身的同時也把古琴介紹給了更多人。古琴也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加快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步伐,給自身注入新世紀的新內涵,奏出更美的韻律。 聽琴讓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蘭,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箏是御園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鵑,朝露中的石榴.... 聽箏,隨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蕩漾;聽琴,至則物我兩忘,至則清靜無心。 構造方面: 古箏有21根弦,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大,相對容易學習;古琴有7根弦,沒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小,相對較難學習。學習它們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身體條件。 箏,又叫古箏;韓國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箏的出現,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戰(zhàn)國時期秦國已廣范流傳,直至今日潮州箏仍叫秦箏。中即提到:擊甕叩缽、彈箏博髀,真秦之聲也。更早的也記載:齊國的臨淄城,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東漢劉熙解釋說:為什么叫作箏呢?其音高,箏箏然也。日人岡昌引解釋箏字的起緣:秦國婉無義之兩女,爭彈瑟(二十五弦),蒙恬破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與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為箏,因爭而成新器也。但該書至今未見,且秦箏為十二弦、唐箏方為十三弦,其中不無杜撰可能。:五弦筑身、形如瑟。箏字字頭從竹,與秦之筑這個樂器,或許有關系。描述箏說:形制與瑟相同,只是弦比較少。古時十二弦者,叫箏;二十五弦者,叫瑟。從出土的古代樂器文物中已可獲得證實。 樂理方面: 古箏的聲音大,很動聽,彈奏的時候加持力很強。想要用它來醉人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自古以來多是些女孩子練一練好賣藝。 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fā)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 所以古箏比較傾向于是彈給別人聽的,古琴則更傾向于彈給自己聽。 古箏一彈,就會有許多人被吸引過來聽,而古琴的知音卻總是可遇不可求的。 古箏---悅耳,古琴---悅心 古箏如"花旦",古琴則是"青衣"!簡言之——古琴可定我意,古箏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紅塵,古箏看淡紅塵。 箏和琴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琴是集中華傳統(tǒng)文學、美學、哲學、音樂精華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為人理解,故而知音難覓。甚至不同的琴家之間也未必能形成共鳴。 箏比較通俗化,雅俗共賞,她通過清脆委婉的音色與韻味以更直接的形式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了人們,為人所喜愛。 應該說,古箏在從古琴中吸取養(yǎng)份豐富自身的同時也把古琴介紹給了更多人。古琴也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加快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步伐,給自身注入新世紀的新內涵,奏出更美的韻律。 聽琴讓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蘭,浮云下的竹海,清溪旁的水仙...... 箏是御園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鵑,朝露中的石榴.... 聽箏,隨其音漂浮情海,心事蕩漾;聽琴,至則物我兩忘,至則清靜無心。
古琴是七弦琴,古箏是二十一弦琴。
區(qū)別大了 古琴有5根玄 古箏有13根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弦樂器 古箏可以說是古琴演變來的
古琴又稱七弦琴。七根弦的。 古箏弦多一點。
古琴小,古箏大
古箏20多根弦、古琴7根弦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