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大學士,清朝時的文華殿大學士主要是做什么的啊官居幾品

1,清朝時的文華殿大學士主要是做什么的啊官居幾品

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讀書 。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 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yōu)檩o助 皇帝管理政務,統(tǒng)轄百官,權限較明 代大為擴展。 簡介 1.明清官名。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 五品,本為輔導太子之官,后侍皇帝 左右,以備顧問。仁宗時閣職漸崇。 2.清沿明制設大學士,秩正一品,  清大學士系殿閣銜,本來有中和殿 、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 、東閣,凡四殿二閣。乾隆十三年(1 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 殿三閣為定制,惟保和殿不常置,終 清之世,授保和殿大學士者惟傅恒、 張廷玉等幾人。自此序班以文華殿大 學士常列六大學士之首。然清廷舊規(guī) ,凡歲時慶節(jié)朝會,漢員應列滿員之 下。光緒間,李鴻章為文華殿大學士 ,寶鋆為武英殿大學士,武英之班乃 轉居文華之上。 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包 括協(xié)辦在內。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 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 、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 協(xié)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xié)辦—東閣 —體仁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

清朝時的文華殿大學士主要是做什么的啊官居幾品

2,文華殿大學士

王鏊母親姓陸王鏊(1449-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震澤先生,明·應天府長洲(今江蘇省吳縣)東山鎮(zhèn)陸巷村人。父王琬,官光化縣知縣。成化十年(1474年)鄉(xiāng)試、會試皆第一,殿試一甲第三名,授編修,侍講學士、講官。正德間官吏部左侍郎,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h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文華殿大學士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