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是什么)

1.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

1.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

云紋是瓷器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壹種紋飾,有時候作為主題紋飾,大部分的時候作為輔助紋飾,作為其他主題紋飾的襯景。在很多主題紋飾當(dāng)中,都必不可少的會出現(xiàn)云紋,因此不同時代云紋的特點,也是鑒定瓷器的有力依據(jù)之壹。下面我們就看看究竟有哪幾種云紋,分別流行在什麼時代。

明洪武云氣紋

明洪武如意蝌蚪云的頭變大,復(fù)雜化,尾巴變短變粗。

洪武官窯如意云,開始三個呈品字形排列,這種呈品字形排列的為主題紋飾。壹直到后面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萬歷,這些時代都有這樣的特點,但是也會逐漸變化,時代越晚尾巴越短越粗,頭越大越草率。

成化弘治時,如意云作為邊飾, 盤邊、罐子、瓶的脖子等處作為輔助紋飾,尾巴很粗很短。

壬字云 三角如意云紋

壬字云紋,自明宣德開始出現(xiàn),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都有,但大量流行在嘉靖萬歷。

三角如意云紋,造型為中間壹個如意,邊上三個尾巴,呈品字排列,叫做三角如意云。自明宣德出現(xiàn),嘉靖、萬歷時大量流行,與壬字云經(jīng)常組合在壹起,畫在龍紋、壽山福海等主題紋飾上作為襯景出現(xiàn)的。

“卍”字云紋

佛教的“卍”字云紋在明晚期嘉靖 、萬歷非常流行 ,嘉靖色釉地加彩的瓷器上特別流行,經(jīng)??梢砸姷?。

括號云

括號云明天啟開始出現(xiàn) ,大量流行在明崇禎 、清順治,康熙也有。崇禎括號云,是上下括號云,順治是兩兩相對的括號云。

祥云

康熙

大片的云連在壹起的祥云是從康熙開始的,時代越早,越寫實,云氣的線條越細越清晰,渲染越均勻。越到后面線條越粗,渲染的越厚薄不勻,沒有層次感。

雍正

祥云從康熙開始,后面都是壹樣的畫法,時代越晚越圖案化。到后面咸豐,云紋畫的跟個珊瑚壹樣了。

2.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是什么

2.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是什么

傳說中的龍能隱能顯,春風(fēng)時登天,秋風(fēng)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和騰云駕霧,后來成為皇權(quán)象征。舊時認為皇帝是天上的真龍下凡,因此皇帝又被稱為真龍?zhí)熳?/a>,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萬歷時期 ,明朝國事衰微,由于各種原因,以及社會人文風(fēng)情的變化,也都反映在相應(yīng)的瓷器上,尤其是民窯器,這個咱們在早些時候小白說瓷說明晚期的時候有詳細的介紹過。這個時期的龍有一部分閉嘴露牙,但是大部分開始張嘴吐舌,龍紋的上顎較長,伸得很夸張,龍身也變得更加細長,背鰭不規(guī)則,三角形大小不一,龍爪像個風(fēng)車輪一樣,指甲尖細。

萬歷時龍紋器物較為常見,瓶、罐、爐、碗、盤上均有裝飾。造型變化較多,或立龍,或行龍,或海水龍,或正面龍,或應(yīng)龍。裝飾方法或勾線填色,或青花淡描,或色地留白,反映了當(dāng)時窯工高超的裝飾技藝。

到了明晚萬歷時期,龍紋就更加軟弱無力了,龍畫的披頭散發(fā),老態(tài)龍鐘,也像是大明王朝一樣,大廈將傾,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老龍頭發(fā)型都亂了。

3.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和價值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明代,龍鳳是帝后的象征,也是最高級別的紋樣。按照明代制度,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等可以使用龍紋,一般人不得使用。

定陵出土的金銀器,龍鳳圖案比比皆是,充分顯示出皇權(quán)的至尊地位。烏紗翼善冠是皇帝常服冠戴,出土?xí)r戴在萬歷皇帝的頭部。冠后山前嵌二龍戲珠。龍身為金絲累制,且嵌各色寶石。翼善冠是常服中的重要冠飾,它是與皇帝袍服配套穿戴的。袍服也稱龍袍、袞龍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上用金線織繡的盤龍紋。袍服前期為黃色,后期顏色增多。此為皇權(quán)至上的表現(xiàn)。

4. 明代瓷器龍紋特點

我國古代陶瓷上出現(xiàn)的龍紋,據(jù)考古證實,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龍是粗長的蛇身,爪為三趾,頭圓??纯丛谏轿飨宸谔账履沟厣铣鐾恋囊粋€屬于龍山文化早期的泥質(zhì)褐陶盤。

盤內(nèi)繪龍紋,形狀是蛇身,有麟片,頭小,目微張,上下顎長,舌細長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狀。這是我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龍紋。

商周時期龍紋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玉器、青銅器皿中。這時的龍紋大致分為二類。一類是我們說的鱗蟲形態(tài)的龍,也即是“蛇體形”,身體像蛇,無肢爪,有一首二體形,也有一體二首形。

二里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狀,頭也像如意頭,比新石器時代的要小,頭部多了兩個卷形角,這是龍角形成的第一階段。

第二類獸體形龍紋,形狀是:張目,有肢有爪,身像獸體,尾巴卷轉(zhuǎn)。

春秋戰(zhàn)國至南北朝的龍紋,此時期龍紋瑰麗多姿,神人蛇龍的浪漫世界開始出現(xiàn)。這時的龍都是獸體,爪是三趾,細尾而卷,張大口,頭有角呈后卷狀。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此時龍的形象是:頭似牛首,有須,大耳,細長角對稱,蛇形體,有翼,腳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漢時期的龍紋有“珠聯(lián)壁合”之說。

漢以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分裂動蕩的時代,龍紋的裝飾藝術(shù)基本上還是繼承兩漢時代龍的形狀與特征,在龍的周圍往往襯以云朵、花朵,使龍的形象顯得更加灑脫。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jīng)濟、文化都非常發(fā)達。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觀念,此時龍的特征是:身體是胖美健壯的蛇體;身上以斜方格組成網(wǎng)狀紋鱗片,代替了魚鱗片紋;前腿與身關(guān)節(jié)處長出細長翼。

整條龍的背脊帶鰭,龍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龍爪從過去的獸爪變?yōu)轼B形,爪甲繪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鋒利有力;龍首的雙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顯加深,上顎較長,特別是上唇,長而往上翹起;眼睛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yōu)轼P眼。

五代龍紋,龍作獸狀,身體粗壯,身上為網(wǎng)狀魚鱗紋,頸細而長,尾似獅子尾,頭小口角深,張口,上下顎長,咀尖似鷹咀,頭有分叉雙角,四肢粗壯有力,三爪。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朝時期,龍紋少見,多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龍首壺等,而且此時的龍紋常常和人物,走獸,花鳥,花紋等堆塑組合使用,與道教,佛教相關(guān)聯(lián),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遼朝時期,基本上以堆貼,捏塑,模印為主。龍紋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定窯,耀州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

宋代龍紋的特點是矯健雄奇,看似異常迅猛,龍犄角分叉較早,龍角曲度大,多云紋環(huán)繞,龍嘴大張,露齒,吐舌,眼睛不明顯,龍發(fā)龍須均為幾縷,飄向腦后。

宋代龍鳳紋在宮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間則不得使用,特別是在定窯瓷器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元代龍紋特色很鮮明,元龍紋龍形蜿蜒細長如蛇,頭比身軀小,頭呈扁長形,上頭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兩種。

平整行鼻尖兩側(cè)有龍須,但是很短,尖挺形則無。

龍光頭無發(fā)或者有幾縷飄在腦脖處。

龍張口,露齒,吐舌,額頭高凸,兩眼凝視前方,角和發(fā)朝向后方,龍角與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狀如火舌,四足肌肉結(jié)實,關(guān)節(jié)彎曲,爪張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見。尾部漸細而尖,也有少數(shù)火焰狀尾,一部分龍紋腹部呈環(huán)節(jié)狀,猶如蛇腹,鱗片有多呈魚鱗狀,網(wǎng)格狀,胸部和身軀間繪有火焰狀條帶紋。雙龍戲珠紋珠子比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龍紋是在元朝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的,其總體的特征是龍的形態(tài)整體看起剛烈兇猛,龍紋極具威嚴之氣,散發(fā)出濃重的皇家氣息。龍爪呈風(fēng)火輪狀,五趾間距幾乎相等,第一趾與第二趾呈蟹鉗狀,后四爪同向。龍鼻多數(shù)上翹,特別是表現(xiàn)在夔龍上,夔龍鼻高翹并且翻轉(zhuǎn)。

龍發(fā)明顯,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長豎發(fā),狀如火焰,有的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兩根龍須飄揚,少數(shù)龍的龍睫毛比較明顯,并且上揚。龍眼睛漸漸的清晰起來。龍嘴一般,上顎要長于下顎,俗稱豬嘴,龍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龍居多。前期多數(shù)龍紋的龍角描畫模糊。

明代早期:龍身比元代要粗大,龍爪如鷹爪雄健有力。龍爪最有特色,猶如鷹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紙背之感。在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上,龍紋題材非常廣泛,不僅有獨龍、雙龍,還有九龍、十龍、團龍等,這些龍在海水中上下翻騰,氣勢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滯溫馴得像寵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明朝政治日趨混亂和黑暗,統(tǒng)治階級糜財無度,社會矛盾激化,內(nèi)憂外患層出不窮。

明代晚期:龍紋簡化用筆草率馬虎。這一段的歷史情況是,嘉靖、隆慶、萬歷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頗有中興之勢,可惜好景不長。這段時期,龍紋在瓷器上,以嘉靖、萬歷時期為代表,早期尚能屬陽剛之形,后期則屬陰柔之態(tài),龍身更細長,龍首變小,上顎伸出。龍紋簡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筆草率馬虎的程度歷史上罕見。

進入清朝,清朝的龍紋整體特征比較秀美,端莊。龍頭的龍發(fā)增多,長披發(fā)或者多簇短發(fā)。龍的睫毛形態(tài)多樣,不少被畫成倒竹葉形,龍身依然雄壯,但是更顯得平和,沒有明朝龍紋的那種威壓霸氣。

龍爪與明朝龍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個龍趾距離較大,特別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呈直線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銳,看起來特別有力道

龍的下顎普遍比上顎要長,鼻子也沒有明朝的那么翹了,比較平整(夔龍紋和羽翼龍除外)。

龍身多為魚鱗片紋,并且腹部多有明顯的環(huán)節(jié)紋,形似蛇腹,飽滿充盈。

龍須大多數(shù)向兩側(cè)伸展,長且翻轉(zhuǎn),乾隆以后,眼睫毛現(xiàn)象普遍。

龍身曲度大,題材有云龍紋,龍鳳紋,云濤龍紋,海水龍紋,蟠龍戲珠紋,雙龍搶珠紋等其中,蟠龍戲珠紋和雙龍搶珠紋在清代尤為盛行,與民間傳說“龍愛珠寶”相契合,寶珠一般個體較大,狀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龍的形體和形態(tài)具有明朝的遺風(fēng),比較威嚴。瓷器上有一些兇猛的老龍怒目而視,龍身健壯,頭骨高高隆起,毛發(fā)蓬松,勇猛雄健之態(tài)令人生畏。雍正時期瓷器上的龍紋,其栩栩如生之態(tài)也毫不遜色永樂、宣德。

乾隆時期,龍的神態(tài)變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見于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多二龍搶珠紋。乾隆晚期以后的龍,下顎低垂,狀似威嚴,但實則毫無神韻,感覺上只有一個軀殼,已經(jīng)沒有了龍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龍紋:狀似威嚴實則毫無神韻。當(dāng)嘉慶爺從他父皇手中接過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時,悲劇注定無法避免。這個時期的龍紋裝飾更多的是粗劣的繼承前朝,龍爪仿效康乾,龍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現(xiàn)在陶瓷器上龍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劃龍舟、比如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圣威嚴,至尊至上的皇權(quán)形象也逐漸式微。

清末的龍紋,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壯了,顯得腰硬,老態(tài)龍鐘,四肢無力。以前的龍盤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時盤曲少了,故腰體有硬直之感,體上的鱗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繪上去,而是繪成網(wǎng)狀,再在其中加上小點。有的更粗糙得只繪網(wǎng)紋不加小點。龍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節(jié)清楚,此時的龍爪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沒有動的美感。 中國龍紋圖案各個時期的造型風(fēng)格是承上啟下,代代相傳,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發(fā)展和各自特點。我們鑒定的時候不要教條,應(yīng)學(xué)習(xí)古人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裝飾技巧、造型特點,開闊思路。

5. 萬歷瓷器龍紋的特點有哪些

萬歷瓷器紋飾布局繁密

萬歷時期瓷器紋飾繪畫風(fēng)格,表現(xiàn)為布局繁密,主題不明,并常使用開光手法。紋飾以龍、鳳及纏枝蓮、嬰戲圖、魚藻紋等傳統(tǒng)圖案為主;

嘉靖時期流行的道教題材紋飾如:云鶴、八卦、八仙、蓮?fù)邪藢毜燃y飾也很流行;人物紋飾多見八仙祝壽、老子出關(guān)、四妃十六子及山水人物等;嬰戲圖中,小孩多數(shù)短軀頭大,而且頭后腦勺畫得特別大,顯得天真可愛,畫匠似將全部愛心繪在瓷器上;此時的龍紋還是豬嘴龍,有的張著大嘴,眼睛圓睜,一副憨態(tài)可掬的感覺;萬歷晚期還開創(chuàng)了青花鐵線描,紋飾只勾線不填色。

萬歷瓷器造型渾厚敦實

萬歷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與嘉靖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風(fēng)格大致相同,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雜而拙笨,風(fēng)格渾厚敦實;大型器物有大罐、葫蘆瓶、花觚、大盤等,一般都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體接胎痕比明初的還要明顯,但官窯小件器物仍較精細。由于萬歷皇帝愛好書法,本朝瓷器中出現(xiàn)大量文具,如五龍筆山、筆船、筆洗、筆管、筆插、硯、水盛、顏色碟、小印盒等,做工精細;除各式盤、碗、杯、碟外,本朝器型還有壁瓶、筒瓶、攢盤、蛐蛐罐、塑像、執(zhí)壺、香爐等。

萬歷青花后期使用浙料

萬歷官窯青花瓷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繼承嘉靖的制作,青料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澤濃翠艷麗,發(fā)色藍中泛紫。萬歷24年,回青料已用竭,宮中曾命甘肅巡撫設(shè)法進貢,以應(yīng)燒造瓷器的急

神宗34年3月乙亥條則記載了太監(jiān)潘相到景德鎮(zhèn)后的上書:“描畫瓷器,需用土青,唯浙青為上,其余廬陵、永豐、玉山縣所出土青,顏色淺淡,請變價以進,帝從之?!闭f明至遲在萬歷34年官窯已用浙江青料。

成書于崇禎年間的宋應(yīng)星說:“凡饒鎮(zhèn)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為下也?!庇纱丝梢灾?,景德鎮(zhèn)官窯從萬歷24年至34年間開始,一直到崇禎,都使用浙料。

萬歷時期資器的鑒定

1、萬歷瓷器,一般質(zhì)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guī)。

2、青花色調(diào),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并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xiàn)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fēng)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shù)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dāng)。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 并出現(xiàn)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fā)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6. 萬歷龍紋青花瓷器特征

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說文·蟲部》有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軀體比較粗壯,有的作雙尾狀。

螭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尾部同樣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若就細部而言,頭和爪已不大像龍,而吸取了走獸的形象,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tài)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懸殊。圖案設(shè)計,比龍紋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紋來裝飾長邊,充填方塊,蜷轉(zhuǎn)圓弧,皆可熨貼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為最常見的花紋題材。

受復(fù)古風(fēng)氣的影響,宋代瓷器大量出現(xiàn)螭紋裝飾紋樣。宋定窯以印花、劃花手法在瓷盤、瓷碗、瓷瓶等器物上裝飾螭紋。元末景德鎮(zhèn)窯有釉里紅塑貼螭紋高足杯等名品。明清瓷器上的螭紋有蟠螭、團螭、雙螭等多種形態(tài),表現(xiàn)手法多為會畫,偶有塑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紅螭瓶,以一條蟠螭盤繞白瓶頸肩處,紅白輝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萬歷黃釉紫彩三螭足爐,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為爐腹上的堆塑裝飾,構(gòu)思精巧,風(fēng)格古樸,令人贊絕。晚明民窯青花瓷器上螭紋大量涌現(xiàn),逸筆草草卻頗有神采。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上則是以細線刻劃團螭紋,盡顯盛世之時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審美情趣

編輯本段玉器上的螭

斷代,是研究古玉首先遇到的問題,即使那些經(jīng)科學(xué)發(fā)掘的出土玉器,也有一個重新斷代的問題,因為有很多玉器的制做年代并不是與墓葬的年代相條款,可能要早得多;更何況那些非科學(xué)發(fā)掘品和傳世品了。宋代以降,仿制和偽造古玉成風(fēng),使古玉在難解的斷代困境中,更加撲朔迷離

7. 清代各時期瓷器龍紋特點

清代官窯龍爪只有一種畫法,就是“三爪龍”。

“三爪龍”造型在唐、宋、元時期為當(dāng)時龍紋的主要特征,譬如宋代定窯、磁州窯,元青花、藍釉留白器等瓷器上的都曾繪有三爪龍紋,而明清時期官窯龍紋多以五爪龍為主,故揣測,此官窯扁瓶所繪三爪龍紋,當(dāng)有摹古之意。

8. 康熙官窯瓷器龍紋特征

過墻龍紋這種紋飾它只運用于民窯,官窯瓷器是沒有過墻龍紋飾的,而且它出現(xiàn)的一個準確年份,是雍正和雍正以后才出行,一直延續(xù)到了晚清,康熙有可能會有過墻龍瓷器,因為有部分過墻龍紋它題成化款,發(fā)色和整個龍紋造型以及整個胎釉狀況的話和康熙時期瓷器特征非常接近,但由于它題的是成化款,未題康熙本朝款,所以我們保守的估計是雍正時期開始創(chuàng)燒,有可能是康熙晚期。

9. 明代龍紋瓷器

宣德龍紋基本上傳承于永樂,但較之永樂龍紋更加圓渾,給人的感覺變的更加的雄健。宣德時期的龍嘴開始微微上翹,胡須也開始上翻,身體更加的粗壯,宣德龍紋的肘毛繪畫的更加寫實,呈一種毛發(fā)狀。鱗片刻畫的也更加的細膩,鱗片層層疊壓非常飽滿。

宣德的龍也很兇,但是畫法上像戴了個眼鏡有種老學(xué)究的感覺,明代早期中期基本都是這個感覺,雖然文氣,但也依舊兇猛霸氣。

10. 歷代瓷器龍紋特征

萬歷瓷器龍紋飾的時代特征極為明顯,大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受當(dāng)時版畫的影響,其次是承襲傳統(tǒng),其三是創(chuàng)新。

明萬歷年間徽派及金陵派版畫的崛起,不僅是明代版畫藝苑中的大事,

同時也給景德鎮(zhèn)瓷器紋飾帶來了變革,使瓷器紋飾走出了一味承襲傳統(tǒng)的窠白,拓寬了瓷器裝飾題材。

徽州(今安徽歙縣)版畫制作始于明天順時期,但真正成為流派則是在萬歷初期, 至萬歷中晚期到崇禎年間達到極盛。

可以這樣講,沒有萬歷徽派版畫的崛起,就不會有明末清初景德鎮(zhèn)瓷器紋飾的繁榮豐富。

萬歷時龍紋器物較為常見,瓶、罐、爐、碗、盤上均有裝飾。

造型變化較多,或立龍,或行龍,或海水龍,或正面龍,或應(yīng)龍。

裝飾方法或勾線填色,或青花淡描,或色地留白,反映了當(dāng)時窯工高超的裝飾技藝。

推薦閱讀

茅臺龍紋酒陶瓷(茅臺極品酒 龍紋)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