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是誰(闖王是誰他有什么功績)

1. 闖王是誰

1. 闖王是誰

被滿清的多爾袞。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zhàn)役。戰(zhàn)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頂不住了

吳三桂不得已投降了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兩人聯(lián)手打敗了李自成,李自成的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北京城,只剩下了三萬多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并且怒殺了吳三桂家大小34口,第二天逃往西安。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李自成的部隊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占領了武昌城,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

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fā)。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擴展資料: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統(tǒng)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

四月初四日,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并向清朝請兵援助。內(nèi)院大學士范文程上書多爾袞,認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進取中原。

他提出,“戰(zhàn)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 。

即不僅在戰(zhàn)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要入主中原,在戰(zhàn)術上也要招攬民心。多爾袞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答應了吳三桂請兵的要求。 并在得到北京為農(nóng)民軍攻破的確切情報之后,“急聚兵馬而行”,與農(nóng)民軍爭奪天下。

2. 闖王是誰他有什么功績

2. 闖王是誰他有什么功績

1、攻陷京城、稱帝

黃巢在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冬,相繼攻破洛陽、潼關,十二月十三日占領長安,并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建國號大齊。李自成于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占領西安,次年正月稱帝,國號大順,三月十九日入住紫禁城。

2、興勃亡忽

二人入京師之前都所向披靡,銳不可當,然而稱帝、占領都城之后,很快就被其他軍事力量消滅。其中,黃巢稱帝后不滿四年而敗死,李自成則稱帝兩年多后身沒。

3、尊重讀書人

黃巢起義時,有一句傳唱的民謠“逢儒則肉,師必覆”,意思是如果見了讀書人就殺,那么軍隊肯定會覆滅。于是黃巢下令不準傷害讀書人,殺人如麻的黃巢軍隊,甚至遇到被俘軍民中有自稱讀書人的,都會被釋放。而李自成則因為軍師牛金星是舉人而下令不殺中舉之人。

3. 闖王是誰的稱號

“闖王”這個名頭不是李自成自封的,而是明末起義首領高迎祥的;“闖王”這個名號也不是高迎祥自封的,而是全國三十六路義軍推封的。

明朝末年,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前期的起義軍規(guī)模最大的是王嘉胤和王自用,都在陜西,在崇禎四年,這兩股力量東渡黃河進入了山西地界,聯(lián)合了全國各大起義軍,結成“三十六營”聯(lián)盟,此時的王嘉胤其實已經(jīng)被明朝大將曹文詔所殺。大家就推選領導,王自用又沒在現(xiàn)場,就推舉了起義軍中力量最強大,軍隊最為正規(guī)的高迎祥為首領,并一致推封他為“闖王”。

此時的李自成還是高迎祥部下的一員將領,并封為“闖將”,據(jù)某些史料記載,這高迎祥還是李自成的舅舅,不但是上下級的關系,還是親戚關系。

高迎祥被推選為“闖王”后,一路征戰(zhàn),從北到南,甚至打到了今天湖北、重慶一帶,成為明朝平叛的首要打擊對象。

崇禎九年,高迎祥在黑水峪一戰(zhàn)中被俘,押送至北京凌遲處死!闖王高迎祥死后,這“三十六營”聯(lián)盟還存在,盟主死了,就要有人繼續(xù)出來繼位,于是各路起義軍又推舉了李自成來當這個盟主,并且把“闖王”這個封號給了李自成。

李自成不但繼承了高迎祥的領導地位,而且還把“闖王”這個封號也繼承了,自此李自成頭頂著“闖王”的名頭繼續(xù)與明軍作戰(zhàn),最終打進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大明王朝自此覆滅。

4. 闖王是誰封的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開封城已經(jīng)被闖王李自成圍困達四月之久。開封當時是明王朝在河南僅存的重鎮(zhèn),周王藩邸所在,城內(nèi)明軍在朝廷的督促威逼下,在做最后的困獸之斗。

此時的開封城已經(jīng)彈盡糧絕,城內(nèi)“家家炊煙絕,白晝行人斷。”士兵就連糞蛆、膠泥、馬糞都吃了?!俺侵忻h骼山積,斷發(fā)滿城,存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墻下敲掇人骨,吸其髓。自曹門至北門,兵丁餓死者三四百人?!睙o糧可吃的官兵,自然是人心渙散,斗志全無,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叫工匠修補城墻時偷工減量,好讓起義軍早日破城。不少明軍也以出城夜襲為由,成隊地向起義軍投降。

就在這城防將破之際,突然發(fā)生了一場大型洪水,將開封城全城淹沒?!笆男了纫?,河伯震怒,水聲遠聞。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睗崂伺趴?,震聲如雷,一瀉千里,街衢樓閣化為澤國,只露出大相國寺的寶塔的塔尖和鐘鼓樓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萬軍民葬身魚腹,僥幸逃命存活者不過三萬人。至此以后,開封城在地圖上消失了整整20年,一座曾經(jīng)繁榮的水陸都會,變成了“黃沙白草,一望丘墟?!鼻蹇滴踉辏?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開封城。

這幕人間慘劇,是如何釀成的呢?讓我們翻開史料,一探事情究竟。

李自成決河說

明朝的官方認為是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所為的人禍。《明崇禎實錄》記載:開封府推官黃澍向崇禎皇帝奏報:“臣等守甚力,賊憤城不下,鑿渠決河,以致不守?!崩钭猿煽撮_封城久攻不下,惱羞成怒,于是扒開河堤淹沒開封。

一些文人的記述也持這種觀點,并且把前因后果,說得有鼻子有眼睛。張岱的《石匱書后續(xù)》說李自成在攻城的時候,被守軍射瞎了一只眼睛,要報復開封軍民,于是下令淹城。計六奇的《明計北略》、談遷的《國榷》中也有如是記述。

比較可信的材料,是《汴圍濕襟錄》,作者白愚,當時參與過開封守城戰(zhàn)。他說李自成圍城數(shù)月,但是城內(nèi)軍民誓不降賊,到了九月,秋雨綿綿之際,賊寇就挖開黃河上游堤壩,并堅塞西南東三面堤口,只讓河水抱溢,從北面涌入淹沒開封城。

清朝統(tǒng)治者修的《明史》基本上采納了李自成挖河淹城的看法,《明史-莊烈帝本紀》說:“九月,賊決河灌開封”,《明史-楊文岳傳》:“賊既灌開封”,《孫傳庭傳》:“自成決馬家口河灌開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復復地強調是李自成挖河灌了開封城。

但是,這種記載卻又有經(jīng)不起推敲之處。就是放水毀城與李自成的戰(zhàn)略意圖不符。

李自成打開封為的是什么?時人就有兩種說法。

一說他是要“利其珍寶兒女”,獲取金銀玉帛;

二則說他要“據(jù)汴州自王,如劉季之據(jù)豐沛也”,建立根據(jù)地,建都于此。

李自成辛苦圍城4月,后者可能性更大,但無論如何,他都沒有理由要在這敵軍人困馬乏,城池即日可下之時,將自己辛苦數(shù)月的奮斗目標毀于滄浪濁水。歷史上以水代兵之策不是沒有,如關羽水淹七軍,如杜充決黃河阻金兵,但多是用于決戰(zhàn)之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或是戰(zhàn)敗逃跑之時阻擋追兵。哪里有全勝在即,去自毀成果的呢?至于李自成被射瞎眼睛,要開封全城官兵父老給他償命之事,只是孤證,不見于其他記載,估計是作者道聽途說而來。

那么,有沒有可能是此時此刻,有大量援兵趕到,李自成害怕被城內(nèi)城外的明軍兩面夾擊,所以決河淹城而去呢?我們來看看此時的戰(zhàn)爭態(tài)勢,這是李自成第三次圍困開封,吸取了前兩次被援軍打退的經(jīng)驗,他做好了長期圍困和打援的準備。而內(nèi)外交困的明朝廷,此時很難進行有效的圍剿。農(nóng)民軍五月初二圍城開封,五月十六日崇禎皇帝派出了由督師丁啟睿統(tǒng)領了的四鎮(zhèn)大軍,號稱40萬前來增援。結果七月初四在水坡鎮(zhèn)被起義軍全部殲滅“四軍覆沒殆盡”。這是明朝政府所能派出的最強一支援軍。

之后,又有幾只明軍陸續(xù)來援,但都嚇破了膽,或“各鎮(zhèn)皆不用命,惟憑河防渡”,或一與起義軍交鋒,就“全營潰亂”。開封守軍“自中丞以下,日憑城北面哭?!痹凇霸娂礉?,汴城遂無生機”的情況下,李自成還用得著決水淹城嗎?

官軍決河說

那么罪魁禍首會不會是官軍?官兵要水淹起義軍解圍,結果,水火無情,把自己給灌死了?

有趣的是,對于開封城洪水,一些史書,在前文還在指責賊寇殘酷決水的,后文卻又把矛頭指向官軍。如前面提到的《石匱書后集》寫道:

“九月,開封困久,城守不支。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以開封北枕黃河,待引河環(huán)濠,用以自固;更見賊壘卑下,思決堤。勢如山岳,自北門路,穿東南門出?!?/p>

指名道姓,寫得清清楚楚,是守在開封城內(nèi)得巡撫高名衡,黃澍下令,挖開黃河。

同樣地,談遷得《國榷》在也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開封推官黃澍鑿渠道之,忽橫溢,淪溺死數(shù)十萬人,無不切齒者?!?/p>

同樣一人寫的史書,居然把決河淹城的鍋扣給敵對的兩方,這自相矛盾記述的背后,是不是隱含著某些隱情呢?古代讀書人,受階級立場影響,仇視農(nóng)民軍,污為賊寇,為官軍避諱,把壞事都算在農(nóng)民軍頭上。但是作者在編寫史書時候,因為卷帙浩繁,一些原始材料,忘記了刪改,露出了馬腳?

明朝官員趙士錦,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農(nóng)民軍姚奇英對他說,九月十五日那天,他正率兵扒城墻,就在城墻快要扒開的時候,突然大水來了。農(nóng)民軍也毫無準備,處在低處的營寨也被淹沒,損失了一萬人馬。這一定是官軍害怕丟了城,被崇禎治罪,就先把城給淹了。官軍畏罪淹城,這是農(nóng)民軍方面對于開封決水的說法。

以水阻軍,或者畏罪淹城,黃澍、高名衡兩人作案理由充分,動機極大。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守城明軍被困城內(nèi),已成甕中之鱉,怎么可能跑到城外去挖河堤呢?

真相撲朔迷離,要探明其中原委,還需要深挖史料,最好是找到當時的第一手材料。

可能的真相

鄭廉,字介夫,河南商丘人,十五歲時為李自成軍所擄,在李自成軍中多年,寫下了《豫變紀略》,是研究李自成起義的重要史料。開封洪水時,他正在現(xiàn)場,他反駁了起義軍決河和官軍決河的兩種說法,他說:“世傳開封之陷者不一,有謂賊決黃河灌之者,非也。有謂官軍決城而灌之者,非也。蓋開封之陷,天也?!敝笏€引用了當時開封人王紫綬的詩《大梁宮人行》:“八月晝夜連陰雨,城上水從城下取?!敝荚谡f明,是連綿的陰雨,導致河水暴漲決堤。

北溫帶季風氣候的開封在農(nóng)歷八九月間,降水頻繁,大雨綿延這可信的,按現(xiàn)代水文資料,黃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這對河堤決口必有一定的關系。

但縱然降雨豐沛,若河堤堅固,固若金湯,也不易發(fā)生這種水淹全城的情形。我們細翻史籍,還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當年的六七月間,降水稀少,護城河干涸,守城巡撫高名衡,為了增強城防能力,增加護城河水量,做出了一個決定,引黃河水灌護城河。守城者白愚的《汴圍濕巾錄》記載,巡撫高名衡,派人秘密潛出,送信城外河北援軍嚴云京部,要他在黃河朱家寨段挖開河堤,引水灌河。這一段在《明史-高名衡》傳中也有記述,但是說是嚴云京主謀要“灌賊”,派傳令兵和城內(nèi)推官黃澍、巡撫高名衡商議后,做出挖河的決定。

于是,明軍“卜從善大營駕舟南岸”,開始決城。挖了整整一晝夜,“所決者,僅沒坑坎”就被農(nóng)民軍發(fā)現(xiàn)沖散了。

《汴圍濕巾錄》說,李自成以為官軍是要挖河淹農(nóng)民軍,“逆賊憤甚”,于是便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便在朱家寨對面的馬家河口,挖起河堤來,直灌開封北門。

當時參加守城的“曹門總社”李光墼的日記《守汴日志》記了這件事“六月壬子,賊掘河口上流?!?/p>

鄭廉也記錄:“六月壬子,見黃流慢慢東去,其南來數(shù)渠,明滅往來如線,蓋賊決之,使之逆流而上而灌城壕也。”

此時,李自成也向城里發(fā)了勸降信,說:“如更延抗,不日決黃河之水,爾等具葬魚腹?!?/p>

多方材料印證,李自成在6月份確實破壞過河堤。

李自成此時破壞河堤確有理由,此時不同于明朝無兵無糧的九月份,丁啟睿的四鎮(zhèn)援軍正挺進朱仙鎮(zhèn)。雖然已為農(nóng)民軍阻截,但還未被殲滅,農(nóng)民軍的確面臨著打援和圍城的兩面壓力,希望盡快破城,結束戰(zhàn)役。以水壞城在軍事上是可以考慮的方案。

可是由于6月份降水稀少,水流不大?!八畡萆蹙?,搞不過寸許”,“于城無害”,反而在三天之后,慢慢地把護城河灌滿,“民得網(wǎng)魚充饑”,“賊之兵馬不能進一步。”農(nóng)民軍沖散了官軍,反而做幫助官軍做成了要做的事。

雖然開始時,官軍挖的口子“旋為泥沙所塞”,李自成的挖的口子,“止得細流”,但這只是六月七月干燥少雨時的暫時現(xiàn)象。黃河堤壩的巖土結構已經(jīng)受到破壞。終于到了9月份,黃河水流大增,已經(jīng)被決壞了大堤終于不堪重負。滔天的洪水破堤而來,將開封城徹底地埋葬。

5. 最早的闖王是誰

 李自成綽號為叫闖王?一提到“闖王”,大家一定會想到李自成,其實,歷史上叫“闖王”的有三人,分別是高迎祥、李自成、李來亨。其中高迎祥是第一個自稱“闖王”的人。

 闖王何李自成

 1628年,高迎祥起義反明,隨著起義軍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迎祥等人也意識到了聯(lián)合的重要性,于是他聯(lián)合諸路聯(lián)軍,組成36營,高迎祥是領袖之一,被手下稱為闖王。

 李自成在1630年率饑民起義,先投起義軍不沾泥,后投高迎祥,由于李自成作戰(zhàn)勇猛果敢,被手下稱為闖將,同時也被高迎祥所器重。

 后來,高迎祥兵敗被殺之后,李自成就自然而然的繼承了高迎祥的“闖王”稱號。李自成繼位之后,大肆收攏民心,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龐大的人民群眾的免費宣傳下,李自成的“闖王”稱號越來越為人們所知。

 出了對高迎祥的尊重之外,李自成繼承“闖王”這一稱號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農(nóng)民階級的特有的局限性。李自成自己讀書不多,對于“闖”這個字,在他的理解之中,“闖”就是勇猛,不屈服的意思,很符合他本人的性格特點,所以李自成很欣然的繼承了“闖王”的稱號。

 李自成兵敗之后,起義軍在不確定他的生死之后,決定由有“小闖王”之稱的李來亨擔任起義軍的領袖。自幼跟隨李自成南征北戰(zhàn)的李來亨,從小對李自成崇拜不已,自然也就接過李自成的傳承你,自稱“闖王”,率領起義軍繼續(xù)與清廷抗爭。

6. 闖王是誰?提出的口號是什么?死于哪一年?

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并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7. 闖王叫什么名

南朱北王,即清代學者朱彝尊和王士禎的并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朱北王

別名 小長蘆釣魚師

出生地 浙江嘉興

代表作品

經(jīng)義考

日下舊聞

曝書亭集

所處時代

清代

字號

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

主要成就

為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者。詩與王士禛齊名,時稱“南朱北王”。

目錄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詩人、詞人、學者。字錫鬯,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科博學鴻詞,以布衣授翰林院檢討,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試。后因疾未及畢其事而罷歸。其學識淵博,通經(jīng)史,能詩詞古文。詞推崇姜蘷。為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者。詩與王士禛齊名,時稱“南朱北王”。著述甚豐,有《經(jīng)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編有《詞綜》、《明詩綜》等。其醫(yī)著有《食憲鴻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類,現(xiàn)有刊本行世。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著名學者和詩人。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醧舫,行十,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先世江蘇吳江人,明景泰四年遷于浙江嘉興府秀水縣,遂為秀水人。清順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興梅會里(今浙江嘉興市王店鎮(zhèn)),其故宅今為王店曝書亭公園。

明思宗崇禎二年(1629)一歲

八月二十一日,朱彝尊生于嘉興碧漪坊。

曾祖朱國祚,明萬歷十年(1582)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卒,贈太傅,謚“文恪”?!睹魇贰酚袀?。

祖父朱大競,曾為云南楚雄府知府。

嗣父朱茂暉(大競長子),以蔭授中書科中書舍人。他是明末“復社”的重要成員之一。無子,以弟茂曙長子彝尊為嗣。

生父朱茂曙(大競次子),秀水縣學生,卒后門人私謚為“安度先生”。

祖父朱大競為官清廉。辭官回鄉(xiāng)時,“力不能具舟楫”,行李“僅敝衣一簏而已”。至朱茂曙時,家益貧困,若遇荒年,經(jīng)常乏食。

是年,李自成參加高迎祥部農(nóng)民起義。

崇禎七年(1634)六歲

入家塾讀書。

崇禎八年(1635)七歲

弟彝鑒生。

崇禎八年(1636)八歲

四月,皇太極即帝位,國號“大清”,改“女真”為“滿洲”。

七月,高迎祥被俘犧牲,李自成被擁戴為“闖王”。

三月,祖母徐氏卒。

六月,祖父朱大競卒。

崇禎十一年(1638)十歲

是年,魏忠賢馀黨阮大鋮居南京,與革職巡撫馬士英同謀起用?!皬蜕纭敝T生黃宗羲等一百四十人列名貼榜揭露阮大鋮丑行,其中有嘉興府人八名。但朱茂曙認為“治小人不宜過激”,未與其事。

從其叔朱茂皖(芾園)學。

崇禎十二年(1639)十一歲

二弟彝玠生。

崇禎十四年(1641)十三歲

浙江大旱,飛蝗蔽天,災情嚴重。朱家生活艱難,竟至斷炊。

崇禎十五年(1642)十四歲

二月,清兵下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和錦州守將祖大壽降清。

朱彝尊之師朱茂皖認為:“河北‘盜賊’,中朝朋黨,亂將成矣,何以時文為?不如舍之學古!”于是棄時文八股,以《左傳》、《楚辭》、《文選》授彝尊等。

按:據(jù)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陳廷敬《竹垞朱公墓志銘》誤以此語為彝尊所說,后多有沿襲陳氏之誤者。當以彝尊自述為是。

崇禎十六年(1643)十五歲

三月,李自成稱“新順王”,在襄陽建立農(nóng)民政權。

五月,張獻忠攻克武昌,稱“大西王”。

八月,清皇太極死,太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多爾袞攝政。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十六年

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建元“永昌”。

三月,大順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自殺。

四月,明駐山海關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即皇帝位;次日,棄城西撤。

五月初,多爾袞率清軍入北京。頒剃發(fā)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fā),衣冠悉遵本朝制度?!?/p>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十月,清朝定都北京。

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

順治二年(1645)十七歲

四月,清兵破揚州。明督師史可法殉難。清兵殘酷屠殺揚州人民,史稱“揚州十日”。

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禮部尚書錢謙益等迎降。

六月,清軍下蘇杭。重頒剃發(fā)令。嘉定、江陰等地掀起反清斗爭。

閏六月,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監(jiān)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權。

夏,李自成在湖北通縣九宮山被害。

本年下半年,江南抗清義軍紛起。嘉定侯峒曾、黃淳耀等起義,敗死。清軍前后屠城三次,城中死難者二萬人,史稱“嘉定三屠”。江陰典史閻應元等守城八十一日,戰(zhàn)死。

是年春,朱彝尊與歸安縣儒學教諭馮鎮(zhèn)鼎之女馮福貞結婚。福貞十五歲。因朱家窮困,無力聘娶,彝尊曾祖父文恪公舊第相鄰。

夏,遭兵亂,朱、馮兩家均離家避難。彝尊隨其岳父馮鎮(zhèn)鼎徙居練浦塘東之馮村。生父朱茂曙攜家避難夏墓蕩。

九月,生母唐氏病卒。

《曝書亭集》編年始此。

順治三年(1646)十八歲

是年,清朝開科取士。秋,舉行鄉(xiāng)試,定明年會試。

六月,南明魯王逃忘入海。浙東義師紛起抗清。

八月,南明唐王被俘,死于福州。

九月,明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不從,入??骨?。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歷政權。

十二月,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遇難。

朱彝尊仍留馮村,生父朱茂曙遷居塘橋之北。

順治四年(1647)十九歲

生祖母蔡氏卒。

順治五年(1648)二十歲

讀書烏木橋村。

長子德萬生。

順治六年(1649)二十一歲

挈妻馮氏至塘橋侍養(yǎng)生父朱茂曙。因居處隘小,遷居梅會里,迎生父茂曙至家。

與同里王翃、周筼、繆泳、沈進、李繩遠、李良年、李符等交游作詩。朱彝尊的詩文受到曹溶的賞識。其時,彝尊詩文與沈進齊名,鄉(xiāng)人號"朱、沈"。

家貧,遇有客至,則出布袍典質。遠近學詩者常來訪問,共與論詩。

順治七年(1650)二十二歲

在里中授徒謀生。

長女生(后嫁吳江周能察)。

江、浙士人在嘉興南湖集會,時稱"十郡大社"。吳偉業(yè)、尤侗、徐乾學、鄒祗謨、曹爾堪、毛奇齡、朱彝尊等均赴會。會期三日,諸人定交而別。

順治八年(1651)二十三歲

一月,順治帝親政。

彝尊繼續(xù)在里中授徒。

順治九年(1652)二十四歲

長子德萬夭亡,彝尊有詩悼念。

八月,次子昆田生。

順治十年(1653)二十五歲

游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是彝尊的外祖母家)。

順治十一年(1654)二十六年

春游吳門(蘇州),秋復至吳門。

在嘉興和抗清士人魏璧相識。

按:彝尊順治十七年所作《梅市逢魏璧》云:“前年逢君射襄城,山樓置酒歡平生?!钔埔屏吣辏矍柏氋v猶如此?!惫释浦渑c魏璧之交,約在此時。

順治十二年(1655)二十七歲

岳父馮鎮(zhèn)鼎選授紹興府學訓導。三月,往山陰(紹興)探視。過山陰梅市,訪祁彪佳之子祁理孫、班孫兄弟。十月,與祁氏兄弟同游山陰柯山,并題名寺壁。

次女生(后嫁桐鄉(xiāng)錢琰)。

順治十三年(1656)二十八歲

海寧人楊雍建為廣東高要縣知縣,此年聘朱彝尊為塾師教授其子。夏,往嶺南。

順治十四年(1657)二十九歲

科場案起。順天鄉(xiāng)試考官李振業(yè)、張我樸以"舞弊"罪立斬;江南主考方猷、錢開宗及河南主考黃鉍、丁澎等均被劾。

曹溶時任廣東布政使。朱彝尊到廣東后,曾與往還,并為曹溶甄錄《嶺南詩選》。曹溶于本年還嘉興,彝尊以詩送別。

與廣東詩人屈大均交往,以詩酬答。屈大均《過朱十夜話》詩有“夫君若萱草,一見即忘憂”句。

集粵行之詩一百三十余首及和曹溶詩三十二首為《南車草》一卷,刊行。蔗馀道者作序。

順治十五年(1658)三十歲

因“科場案”順天舉人二十馀人流放尚陽堡,江南二主考被斬,江南名士、舉人吳兆騫等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

四月,彝尊啟程歸家。途中訪南雄知府陸世楷。五月,與陸同至南雄楊歷巖觀瀑布。六月,途經(jīng)烏江(在安徽和縣),謁項王廟。

王士禎

王士禎,因清朝避雍正皇帝“胤禛”諱,將其改稱為王士禎。

清代詩人。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出任揚州推官。后升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滴跛氖?1704)罷官歸里。王士禛論詩,以「神韻」為宗,要求筆調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風韻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體詩最能代表他的風格特色。他不重視文學對現(xiàn)實的反映,大部分詩是描寫山水風光和抒發(fā)個人情懷的,偏于對藝術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創(chuàng)作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王士禛有詞集《衍波詞》,以小令為佳,但其成就遜于詩。著作有《帶經(jīng)堂集》,詩選有《漁洋精華錄》,詩話有《漁洋詩話》,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其理論著作有《律詩定體》,他對古代詩歌聲調韻律作了初步的歸納總結,對后世實有“拋磚引玉”之功績。

8. 闖王到底是誰

1、 口號的進步意義

當代人時常認為李自成的這句口號具備欺騙性。但是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不得不承認李自成的這句口號具備著一定的進步性:因為大明朝當時的百姓,已經(jīng)"聞稅色變"。明朝末年的苛捐雜稅,導致很多百姓不堪重負,走上了破產(chǎn)的道路。因為明朝的財政開銷實實在在太大了。早在萬歷皇帝在位時期,明朝的萬歷皇帝貪圖享樂,于是專門指派明朝的太監(jiān)繞開朝廷直接搜刮民間錢財。到了魏忠賢掌權的天啟時代,魏忠賢更是在明朝朝廷之外,打造了一個魏忠賢旗幟下的影子朝廷。這個影子朝廷在搜刮民脂民膏方面,可謂不遺余力。

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老百姓迅速的走向了破產(chǎn)的局面。而所謂的禍不單行,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大明朝和后金之間的戰(zhàn)爭更加頻繁了。在任何的一個時代里,打仗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因此明朝朝廷為了籌集軍費,再度征發(fā)大量稅款。而明朝的老百姓也陷入了忍無可忍的狀態(tài),最終明朝的全境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大明朝廷對于農(nóng)民起義,當然首先會選擇鎮(zhèn)壓。而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的軍費,也需要老百姓來負擔,就這樣,老實百姓的負擔更重了。就這樣大明朝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老百姓除了造反以外,實在找不到其他可靠的活路了。

因此在這個環(huán)境下,老百姓對明朝過分的稅收是深惡痛絕的,因此,在這個環(huán)境下,凡是提出不收稅的人,都是十分能得人心的人。因此,即便是李自成不提出"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其他的農(nóng)民起義軍也會提出這樣的口號。畢竟這樣的口號十分的得人心。

2、 造反的優(yōu)勢

在古代,朝廷和起義軍較量的過程中,朝廷和農(nóng)民軍各自具備各自的優(yōu)勢。比如朝廷的人力資源以及征發(fā)的能力、資源調動的能力,以及豐富的財政實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碾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不過這并不代表著,農(nóng)民起義軍就處于絕對的劣勢。因為原因十分的簡單:農(nóng)民起義就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不給老百姓制造麻煩。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朝廷大軍的出動需要大量的軍餉。如果軍餉沒有給到位的話,那么朝廷的軍隊很有可能產(chǎn)生消極怠工的情況。而朝廷的錢財來源,上文都已經(jīng)提到過了:那就是通過稅收的情況來解決財政需求。

而農(nóng)民起義軍獲得了財政的來源十分的容易:因為農(nóng)民起義軍只要做到2點就可以。第1點就是殺大戶。所謂的殺富濟貧就是這樣。農(nóng)民起義軍將一個地方的富豪、大戶的家產(chǎn)占據(jù),然后進行一定的分配:一部分留給農(nóng)民起義軍自己花費,另一部分則分配給窮人。這種行為可謂一舉兩得:因為一來農(nóng)民起義軍解決了自身的財政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拉攏了窮人。大量的明朝窮苦老百姓因為農(nóng)民軍的殺富濟貧得到了實惠,并且還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農(nóng)民起義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兵源的問題。

第2點則就是誅殺官僚和地方勛貴子弟。這種情況的原理和上面的差不多。其實在古代,民心確實決定了很多的問題。農(nóng)民起義軍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收獲了人心。事實上,崇禎皇帝的軍隊曾經(jīng)多次將李自成打到全軍覆沒,但是往往李自成的起義軍被消滅不到半年,李自成又能重新組織十多萬的軍隊起來繼續(xù)造崇禎皇帝的反。這背后的事實就是:崇禎皇帝固然是一個很努力的皇帝,但是明朝確實是太過腐敗了。以至于老百姓對明朝早就深惡痛絕,因此他們都誠心誠意的愿意支持李自成,并且希望明朝早日陷入崩潰狀態(tài)。

3、 大順朝的尷尬

李自成的悲劇在于讀書太少。其實客觀上來說,李自成的悲劇其實也是當代很多的創(chuàng)業(yè)青年的悲劇。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很多人習慣上把早年的成功經(jīng)驗,視為顛覆不破的真理。但是他們到最終往往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敗往往可以用8個字來形容。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因為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而取得的勝利,也最終因為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而走向失敗。李自成的悲劇其實就是一個典型。其實自古以來,任何一個政權都需要依靠稅收來維持其運作。李自成宣傳不納糧的政策,在起義、造大明朝的反的時候,固然可以如此宣傳。

但是,等到建設政權階段的時候,如果還這么宣傳,那就等于引火燒身了。而李自成的大順朝開張以后,繼續(xù)奉行不納糧政策。此時的李自成,已經(jīng)擁有了淮河以北的大量領土:很多地區(qū)的地方官見崇禎帝已經(jīng)自殺,并且也深知大明朝已經(jīng)無可救藥,于是表示尊奉大順朝為正統(tǒng)。此時的李自成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制定相對的征稅章程:在天下老百姓的能力許可范圍內(nèi)進行征稅,來維持大順朝廷的運轉:畢竟大順朝廷的文武百官,以及大順軍隊的將士,每天都需要吃喝用度。但是李自成始終沒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放縱大順軍上下繼續(xù)通過搶掠的方式來維持補給。就這樣,李自成很快失去了民心。

結語:

因此,就在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的同時,各地的地主武裝也紛紛起來進攻李自成的勢力,就這樣,李自成在南明、地主武裝、清軍三路力量的夾擊之下,李自成敗亡了。李自成的悲劇,值得所有人深思。

9. 闖王是誰,不納糧指闖王提出了什么政策

李自成起義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明天啟、崇禎年間,陜北連年旱荒,農(nóng)民紛起暴動。李自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李巖和李自成在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并且提出"均田免賦""平買平賣"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民謠。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戰(zhàn)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稱帝。由于起義軍領袖勝利后招降吳三桂未果殺害吳三桂家人,逼反吳三桂 ,滿清貴族入關,聯(lián)合進攻農(nóng)民軍。他迎戰(zhàn)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遭到當?shù)剜l(xiāng)勇誤殺。李自成余部繼續(xù)抗清斗爭。

這次起義,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名稱

李自成起義

地點

中原地區(qū)、陜西、北方地區(qū)、北京

時間

1627到1645年

參戰(zhàn)方

李自成起義軍、明朝

結果

李自成攻陷北京

10. 闖王是哪里人

李自成的的老家長峁鄢。

李自成1606年(萬歷三十四年)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60多里(兩地現(xiàn)均為橫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鎮(zhèn)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shù)厝艘步凶隼罴艺?,村里的人代代相傳,是李繼遷的后人。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

推薦閱讀

貴州茅臺酒香港總代理(貴州茅臺酒總代理是誰)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