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年號(hào)(熙寧 年號(hào))

1. 永熙年號(hào)

1. 永熙年號(hào)

元寶炬(507年-551年3月28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時(shí)期西魏開國(guó)皇帝。元寶炬生于正始四年(507年),其父元愉反叛兵敗后自殺,元寶炬兄弟幾人也被幽禁在宗正寺直到宣武帝元恪駕崩后才恢復(fù)自由并重新編入宗室屬籍,初任直閣將軍,先后被封為邵縣侯、南陽(yáng)王,不久升任太尉、加侍中。

永熙二年(533年),進(jìn)位太保、開府、尚書令。

次年孝武帝元修與權(quán)相高歡決裂,元寶炬在受封中軍四面大都督的職務(wù)后隨孝武帝投奔宇文泰,同年進(jìn)拜太宰,當(dāng)年十二月,孝武帝元修被殺。

群臣本來(lái)打算立孝武帝兄子廣平王元贊,公元535年,他由宇文泰擁立為帝,改年號(hào)為大統(tǒng),定都長(zhǎng)安,史稱西魏。在位17年,公元551年駕崩,太子元?dú)J繼位。死后謚號(hào)文皇帝,葬于永陵(在今陜西富平縣東南)。

2. 熙寧 年號(hào)

2. 熙寧 年號(hào)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指的是公元1068——1077年,共計(jì)10年。

宋神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六位皇帝,1067年繼位,在其初期,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變法,因在熙寧年間,故稱為“熙寧變法”。并出兵攻打西夏,開拓西方領(lǐng)土,史稱“熙河開邊”。

但在熙寧后期,守舊勢(shì)力大肆攻擊新政,宋神宗左右為難,最終變法計(jì)劃破產(chǎn)。

3. 永泰 年號(hào)

一、謚號(hào):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廟號(hào):高祖帝名:李淵輩份:第一代在位:618——626(8年)生卒:566——635(70歲)

皇考:北周唐國(guó)公李虎子李昺子生母:獨(dú)孤氏年號(hào):武德(618——626)陵墓:獻(xiàn)陵(今陜西省三原縣城東25公里之土原上)

二、謚號(hào):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廟號(hào):太宗帝名:李世民輩份:第二代在位:626——649(23年)生卒:598——649(52歲)

皇考:高祖次子生母:竇氏年號(hào):貞觀(627——649)陵墓:昭陵(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

三、謚號(hào):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廟號(hào):高宗帝名:李治輩份:第三代在位:649——683(34年)生卒:628——683(56歲)

皇考:太宗第九子生母:長(zhǎng)孫皇后年號(hào):永徽(650——655)顯慶(656——661)龍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總章(668——670)咸亨(670——674)上元(674——676)儀鳳(676——679)調(diào)露(679——680)永?。?80——681)開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陵墓:乾陵(今陜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

四、謚號(hào):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廟號(hào):中宗帝名:李顯輩份:第四代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生卒:656——710(55歲)

皇考:高宗第七子生母:武瞾年號(hào):嗣圣(684)神龍(705——707)景龍(707——710)陵墓: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龍泉山上)

五、謚號(hào):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廟號(hào):睿宗帝名:李旦輩份:第四代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生卒:662——716(55歲)

皇考:高宗第九子生母:武瞾年號(hào):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88)永昌(689)載初(689——690)景云(710——712)太極(712)延和(712)陵墓: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北之豐山)

六、謚號(hào):則天順圣皇后廟號(hào):無(wú)帝名:武瞾輩份:第三代在位:690——705(15年)生卒:624——705(82歲)

皇考:武士彟生母:楊氏年號(hào):天授(690——692)如意(692)長(zhǎng)壽(692——694)延載(694)證圣(695)天冊(cè)萬(wàn)歲(695)萬(wàn)歲登封(695——696)萬(wàn)歲通天(696——697)神功(697)圣歷(698——700)久視(700——701)大足(701)長(zhǎng)安(701——704)神龍(705)陵墓:與高宗合葬乾陵(今陜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七、謚號(hào):少帝廟號(hào):無(wú)帝名:李重茂輩份:第五代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年號(hào):唐?。?10)唐元(710)

八、謚號(hào):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hào):玄宗帝名:李隆基輩份:第五代在位:712——756(44年)生卒:685——762(78歲)

皇考:睿宗第三子生母:竇氏年號(hào):先天(712——713)開元(713——741)天寶(742——756)陵墓:泰陵(今陜西省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九、謚號(hào):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hào):肅宗帝名:李亨輩份:第六代在位:756——762(6年)生卒:711——762(52歲)

皇考:玄宗第三子生母:楊氏年號(hào):至德(756——758)乾元(758——760)上元(760——762)寶應(yīng)(762)陵墓:建陵(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之武將山上)

十、謚號(hào):睿文孝武皇帝廟號(hào):代宗帝名:李豫輩份:第七代在位:762——779(17年)生卒:726——779(54歲)

皇考:肅宗長(zhǎng)子生母:吳氏年號(hào):寶應(yīng)(762——763)廣德(763——764)永泰(765——766)大歷(766——779)陵墓:元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之檀山上)

十一、謚號(hào):神武圣文皇帝廟號(hào):德宗帝名:李適輩份:第八代在位:779——805(26年)生卒:742——805(64歲)

皇考:代宗長(zhǎng)子生母:沈氏年號(hào):建中(780——783)興元(784)貞元(785——805)陵墓:崇陵(今陜西省涇陽(yáng)縣北嵯峨山)

4. 自永熙以來(lái)

賈思勰,生平不詳,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中國(guó)古代杰出的農(nóng)學(xué)家。

曾任高陽(yáng)郡(治高陽(yáng),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nóng)書《齊民要術(shù)》。

《齊民要術(shù)》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秦漢以來(lái)我國(guó)黃河流域的農(nóng)業(yè)科學(xué)技術(shù)知識(shí),其取材布局,為后世的農(nóng)學(xué)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jù)。該書不僅是我國(guó)現(xiàn)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nóng)學(xué)名著,也是世界農(nóng)學(xué)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duì)后世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是中國(guó)現(xiàn)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

5. 永熙陵簡(jiǎn)介

宋朝一共有18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

  北宋(960——1127)

  一、

  謚號(hào):?jiǎn)⑦\(yùn)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廟號(hào):太祖

  帝名:趙匡胤

  輩份:第一代

  在位:960——976(16年)

  生卒:927——976(49歲)

  皇考:趙弘殷第二子

  生母:杜氏

  年號(hào):建?。?60——963)乾德(963——968)開寶(968——976)

  陵墓: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二、

  謚號(hào):至仁應(yīng)運(yùn)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廟號(hào):太宗

  帝名:趙匡義(趙光義、趙炅)

  輩份:第一代

  在位:976——997(21年)

  生卒:939——997(58歲)

  皇考:趙弘殷第三子

  生母:杜氏

  年號(hào):太平興國(guó)(976——984)雍熙(984——987)端拱(988——989)淳化(990——994)至道(995——997)

  陵墓:永熙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三、

  謚號(hào):應(yīng)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圣章元孝皇帝

  廟號(hào):真宗

  帝名:趙恒

  輩份:第二代

  在位:997——1022(25年)

  生卒:968——1022(54歲)

  皇考:太宗第三子

  生母:李氏

  年號(hào):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乾興(1022)

  陵墓: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四、

  謚號(hào):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廟號(hào):仁宗

  帝名:趙禎

  輩份:第三代

  在位:1022——1063(41年)

  生卒:1010——1063(53歲)

  皇考:真宗第六子

  生母:李氏

  年號(hào):天圣(1023——1032)明道(1032——1033)景佑(1034——1038)寶元(1038——1040)康定(1040——1041)慶歷(1041——1048)皇佑(1049——1054)至和(1054——1056)嘉佑(1056——1063)

  陵墓: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五、

  謚號(hào):體乾應(yīng)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廟號(hào):英宗

  帝名:趙曙(趙宗實(shí))

  輩份:第四代

  在位:1063——1067(4年)

  生卒:1032——1067(35歲)

  皇考:太宗子商恭靖王趙元汾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第十三子

  生母:任氏

  年號(hào):治平(1064——1067)

  陵墓:永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六、

  謚號(hào):紹天法古運(yùn)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廟號(hào):神宗

  帝名:趙頊

  輩份:第五代

  在位:1067——1085(18年)

  生卒:1048——1085(37歲)

  皇考:英宗長(zhǎng)子

  生母:高氏

  年號(hào):熙寧(1068——1077)元豐(1078——1085)

  陵墓:永裕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七、

  謚號(hào):憲元繼道顯德定攻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廟號(hào):哲宗

  帝名:趙煦

  輩份:第六代

  在位:1085——1100(15年)

  生卒:1076——1100(24歲)

  皇考:神宗第六子

  生母:朱氏

  年號(hào):元佑(1086——1094)紹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

  陵墓:永泰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八、

  謚號(hào):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

  廟號(hào):徽宗

  帝名:趙佶

  輩份:第六代

  在位:1100——1125(25年)

  生卒:1082——1135(53歲)

  皇考:神宗第十一子

  生母:陳氏

  年號(hào):建中靖國(guó)(1101)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政和(1111——1118)重和(1118——1119)宣和(1119——1125)

  陵墓: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九、

  謚號(hào):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廟號(hào):欽宗

  帝名:趙桓

  輩份:第七代

  在位:1125——1127(2年)

  生卒:1100——1161(61歲)

  皇考:徽宗長(zhǎng)子

  生母:王氏

  年號(hào):靖康(1126——1127)

  陵墓:永獻(xiàn)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

  南宋(1127——1279)

  十、

  謚號(hào):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廟號(hào):高宗

  帝名:趙構(gòu)

  輩份:第七代

  在位:1127——1162(35年)

  生卒:1107——1187(80歲)

  皇考:徽宗第九子

  生母:韋氏

  年號(hào):建炎(1127——1130)紹興(1131——1162)

  陵墓: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一、

  謚號(hào):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廟號(hào):孝宗

  帝名:趙昚(趙伯琮、趙瑗、趙瑋)

  輩份:第八代

  在位:1162——1189(27年)

  生卒:1127——1194(67歲)

  皇考:太祖少子秦王趙德芳五世孫秀王趙子偁子

  生母:張氏

  年號(hào):隆興(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

  陵墓:永阜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二、

  謚號(hào):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廟號(hào):光宗

  帝名:趙敦

  輩份:第九代

  在位:1189——1194(5年)

  生卒:1147——1200(53歲)

  皇考:孝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號(hào):紹熙(1190——1194)

  陵墓: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三、

  謚號(hào):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廟號(hào):寧宗

  帝名:趙擴(kuò)

  輩份:第十代

  在位:1194——1224(30年)

  生卒:1168——1224(56歲)

  皇考:光宗第二子

  生母:李氏

  年號(hào):慶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開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

  陵墓:永茂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四、

  謚號(hào):建道備德大功復(fù)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廟號(hào):理宗

  帝名:趙昀(趙與莒、趙貴誠(chéng))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1224——1264(40年)

  生卒:1205——1264(59歲)

  皇考:宋太祖的十世孫,山陰尉趙?,r子(一說(shuō)實(shí)為史彌遠(yuǎn)抱養(yǎng)之民間孩子,無(wú)宋室血統(tǒng))

  生母:全氏

  年號(hào):寶慶(1225——1227)紹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嘉熙(1237——1240)淳佑(1241——1252)寶佑(1253——1258)開慶(1259)景定(1260——1264)

  陵墓:永穆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五、

  謚號(hào):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廟號(hào):度宗

  帝名:趙禥(趙孟啟、趙孜)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1264——1274(10年)

  生卒:1240——1274(34歲)

  皇考:理宗弟趙與芮子

  生母:黃氏

  年號(hào):咸淳(1265——1274)

  陵墓:永紹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之寶山)

  十六、

  謚號(hào):孝恭懿圣皇帝

  廟號(hào):無(wú)

  帝名:趙顯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4——1276(2年)

  生卒:1271——1323(52歲)

  皇考:度宗子

  生母:全氏

  年號(hào):德佑(1275——1276)

  十七、

  謚號(hào):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廟號(hào):端宗

  帝名:趙昰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6——1278(2年)

  生卒:1268——1278(10歲)

  皇考:度宗長(zhǎng)子

  生母:楊氏

  年號(hào):景炎(1276——1278)

  陵墓:永福陵(今廣東省新會(huì)縣南崖山)

  十八、

  謚號(hào):少帝、幼主、末帝、衛(wèi)王

  廟號(hào):無(wú)

  帝名:趙昺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1278——1279(1年)

  生卒:1271——1279(8歲)

  皇考:度宗子

  生母:俞氏

  年號(hào):祥興(1278——1279)

擴(kuò)展知識(shí):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guó)歷史上承五代十國(guó)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gè)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guó)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諸將發(fā)動(dòng)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權(quán)亂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并剝奪武將兵權(quán)。宋太宗繼位后統(tǒng)一全國(guó),宋真宗與遼國(guó)締結(jié)澶淵之盟后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guó)大舉南侵,導(dǎo)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低踮w構(gòu)于南京應(yīng)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guó)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lián)蒙滅金,1235年爆發(fā)宋元戰(zhàn)爭(zhēng),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zhàn)后,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guó)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jì)、文化教育、科學(xué)創(chuàng)新高度繁榮的時(shí)代。 [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uó)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jīng)濟(jì)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dāng)時(shí)西歐的400美元。 后世雖認(rèn)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huì)經(jīng)濟(jì)的繁榮實(shí)遠(yuǎn)超過盛唐。

宋朝時(shí)期,儒學(xué)復(fù)興,出現(xiàn)程朱理學(xué),科技發(fā)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yán)重的宦官專權(quán)和軍閥割據(jù),兵變、民亂次數(shù)與規(guī)模在中國(guó)歷史上也相對(duì)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zhǎng),從980年的3710萬(wàn)增至1124年的12600萬(wàn)。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jìn),造極于趙宋之世。 ”西方與日本史學(xué)界中亦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宋朝是中國(guó)歷史上的文藝復(fù)興與經(jīng)濟(jì)革命的時(shí)期。

宋朝立國(guó)三百余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dú)沒有直接亡于內(nèi)亂的王朝

6. 永寧 年號(hào)

永寧是西周朝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后所建立。永寧是東漢安帝劉祜的第三個(gè)年號(hào),永寧元年庚申,即公元120年。漢安帝劉祜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后代孫。劉祜是在公元107年登基當(dāng)皇帝的,先改年號(hào)為永初,用了7年。又改年號(hào)為元初,也用了7年。第三個(gè)年號(hào)為永寧,只用了2年。后面還有建光,延光兩個(gè)年號(hào),分別用了2年和4年。漢安帝劉祜在位其間共用了五個(gè)年號(hào),永寧是第三個(gè),永寧元年庚申,即公元120年。

7. 永歷帝謚號(hào)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漢族,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永歷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吳國(guó)貴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葬于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歷陵。永歷帝死后廟號(hào)昭宗,延平王鄭經(jīng)上謚號(hào)應(yīng)天推道敏毅恭儉經(jīng)文緯武體仁克孝匡皇帝。

8. 永熙是誰(shuí)的年號(hào)

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即魏后廢帝,字仲哲,河南郡洛陽(yáng)縣(今河南省洛陽(yáng)市)人,南北朝時(shí)期北魏第十五任皇帝(531年10月30日 - 532年6月),章武王元融第三子。

官至渤海太守。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立為皇帝,即位于信都,年號(hào)中興,尋遷鄴都。高歡平滅爾朱氏,帝至河陽(yáng),為高歡所廢。降封安定郡王。后坐事死。史稱后廢帝。在位一年。

元懷(488-517年),字宣義,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五子,宣武帝元恪同母弟,母為高照容。

太和二十二年,封廣平王。北魏宣武帝時(shí),軟禁在華林別館,皇帝令四門博士董征,授以經(jīng)傳。宣武帝崩,才得以還家。熙平二年(517年)薨,謚號(hào)武穆。

中興二年,其第三子元脩即皇帝位,追尊元懷為“武穆帝”。

北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則,河南洛陽(yáng)人。北魏王朝末代皇帝(532~534年在位),孝文帝元宏之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

生性沉厚,遍體鱗紋,頗好武事。永安三年(530年),封平陽(yáng)王。普泰初年,拜侍中、鎮(zhèn)東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仆射。中興二年(532年),在高歡擁立下,登基為帝,年號(hào)太昌。永熙三年(534年),元修與高歡決裂,率眾西入關(guān)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歡擁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

十二月(535年2月),與宇文泰政見不和,為宇文泰所毒殺,時(shí)年二十五,改立元寶炬為帝。北魏王朝從此正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元修死后,宇文泰下令埋葬于草堂佛寺。十余年后,葬于云陵。西魏追謚為孝武皇帝,東魏追謚為出帝。

9. 永樂年號(hào)

永樂為中國(guó)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hào),始于1403年(永樂元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

10. 永和 年號(hào)

永和屬于年號(hào)紀(jì)年法。永和(345年-356年)是東晉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一個(gè)年號(hào),共計(jì)12年。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