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順酒03克金珠能兌換多少錢
國際金價340 回收價格肯定還要低一點,人家還要看你的純度,收取一定的手續(xù)費等,估計你能換個80塊 就不錯了
2,邢臺的特產(chǎn)酒是
泥坑酒
古順
古順酒
古順酒
3,邢臺市古順酒廠是破產(chǎn)還是轉(zhuǎn)產(chǎn)
這,.怎么說啊.,如果說破產(chǎn),那是一年前董事長的一個錯誤的決定
邢臺火車站到古順酒廠5.2公里邢臺站火車站 乘坐28路, 9站,古順釀酒公司站 下車
4,急急急要一首表達豐收喜悅的古詩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 D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犉湎囝櫻?,聞?wù)邽楸瘋?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裎液喂Φ?,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畲怂阶岳?,盡日不能忘?! 編輯本段]【注釋】 刈(yì):割 覆隴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里指農(nóng)田中種植的土埂 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 荷簞食:擔(dān)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簞(dān)食:竹籃盛的食物 童稚攜壺漿: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漿:古代略帶酸味的飲料,也指酒?! ○A(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足蒸暑土氣:雙腳受地面熱氣的熏蒸 秉(bǐng):拿著 敝:破 曾不:從未 農(nóng)桑:農(nóng)耕和蠶桑 歲晏(yàn):歲末.晏,晚 石(shi):重量單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岡:地名 事:從事 石:古代計量單位 丁壯:青壯年男子 [編輯本段]【詳解】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縣尉時有感于當(dāng)?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zé).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zāi)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姺炙膶樱谝粚铀木?,交代時間及其環(huán)境氣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fā)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lǐng)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墒钦l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nóng)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dān)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wù),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lán)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餉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zhuǎn)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chǎn),現(xiàn)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惺裁崔k法呢?現(xiàn)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chǎn),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秉:拿著。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chǎn)業(yè)。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xiàn)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xiàn)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guān)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yuǎn)擺脫不了破產(chǎn)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dāng)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gòu)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姷淖詈笫前l(fā)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yīng)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jié)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咀g文】 莊稼人很少有空閑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間一場南風(fēng)吹起,那小麥鋪滿隴溝焦黃?! D女們擔(dān)著竹筩粟飯,孩童們提著瓦罐漿湯?! ∏靶泻髷f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們正在南岡操勞?! 赡_蒸騰著暑天的土氣,脊梁被火似的太陽炙烤?! ×夂谋M了也不覺得熱,只是珍惜這漫長的夏日?! 「心切└F苦的婦人 , 抱著嬰兒在他們一旁?! ∮沂秩炷莵G掉的麥穗,左臂懸挎著破爛的扁筐?! ÷犓齻兿嗷ラg三言兩語,禁不住引起我無限悲傷: 農(nóng)家秋天收成全繳了稅,拾點麥穗來壓壓饑荒?! ∪缃裎矣惺裁垂诘滦?,從來也不從事農(nóng)耕蠶桑?! ∶磕甓加腥偈穆得祝荒甑筋^來還有余糧?! ∠氲竭@些好不暗自慚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 【作者及其簡介】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后人稱“白文公”,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長慶集》。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他的詩語言通俗曉暢,相傳老嫗都能聽懂。早年熱心濟世,強調(diào)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guī)”,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jì)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后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拙右资且晃簧瞄L寫敘事詩的藝術(shù)巨匠。他的敘事詩多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將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蘊含著感情。在這首詩里,詩人的心靈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震動了。他不僅生動真切地描繪出割麥者與拾麥者辛勤勞碌、悲慘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間浸透著對他們的深切同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反躬自思,聯(lián)想到自己。在那個時代,詩人能夠主動去和農(nóng)民對比,確實難得。這樣的對比,新穎精警,發(fā)人深省,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編輯本段]【體裁】 五古 [編輯本段]【格律】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锛疑匍e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 ?○ ○ ○ ●, ● ● ● ● △。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 ⊙ ○ ●, ○ ● ○ ○ △?! ∠嚯S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 ● ○ ●, ○ ● ● ○ △?! ∽阏羰钔翚?,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ΡM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 ⊙ ○ ●, ● ● ● ● △?! ?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沂直z穗,左臂懸敝筐?! ?● ● ⊙ ●,● ● ⊙ ● △?! ÷犉湎囝櫻?,聞?wù)邽楸瘋?。 ?○ ⊙ ● ○, ⊙ ● ○ ○ △?! 〖姨镙敹惐M,拾此充饑腸。 ○ ○ ⊙ ● ●, ● ● ○ ○ △?! 〗裎液喂Φ?,曾不事農(nóng)桑。 ○ ● ○ ○ ●,○ ⊙ ● ○ △。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 ⊙ ● ●,● ● ● ○ △?! ∧畲怂阶岳?,盡日不能忘?! ?● ○ ● ●, ● ● ⊙ ○ △。 [編輯本段]【背景】 這首詩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詩人三十六歲)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編輯本段]【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nóng)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dāng)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nóng)民生活的困苦。并對自己的“不事農(nóng)?!倍袄舻撊偈鄙罡袘M愧,表達了他對農(nóng)民的同情?!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jié)構(gòu)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biāo)明是五月麥?zhǔn)盏霓r(nóng)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lǐng)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 懙酱颂帲@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宮中重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guān)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jīng)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nóng)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shù)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顿u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chǎn)生的矛盾心理?!队^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矛盾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娭袑懯屡c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這首詩在寫了農(nóng)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nóng)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nóng)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fā)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dāng)?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zé).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zāi)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姺炙膶樱谝粚铀木?,交代時間及其環(huán)境氣氛。"農(nóng)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fā)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lǐng)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墒钦l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nóng)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gòu)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姷淖詈笫前l(fā)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yīng)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jié)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队^刈麥》教學(xué)設(shè)計 1.朗讀《觀刈麥》?! ?.作者簡介?! “拙右?,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解題?! ∵@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nóng)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dāng)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nóng)民生活的困苦。并對自己的“不事農(nóng)?!倍袄舻撊偈鄙罡袘M愧,表達了他對農(nóng)民的同情。 4.賞析。 ?。?)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zhǔn)盏募竟?jié)。接著寫婦女領(lǐng)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這里,這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 。?)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么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 ∵@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guān)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小結(jié) 《觀刈麥》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是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點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現(xiàn)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5,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分類如代詞副詞之類的包括定義以及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 之 1、 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頃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dāng)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dāng)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yuǎn)指近指“這”和“那”; 后帶數(shù)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并列、承接、修飾“以”相當(dāng)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范圍譯為“到” “已”,已經(jīng)。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于 1、對,對于。向 例:貧者語于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記憶順口溜: 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表被動。 而 1、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dāng)于“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并列承接與轉(zhuǎn)折; 承譯“接著“轉(zhuǎn)譯“但”, 狀語后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 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例: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 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 連詞 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 3、 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 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一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一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一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之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作兼語。)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第一人稱,我,作賓語)(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勺g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2、用作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晉有何厭”)(四)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觸龍說趙太后》)(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六)動詞,作謂語。“往,到”之意。如:(良人)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齊人有一妻一妾》)其1、用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⒋挛?,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表近指時可譯為“這,這些”。如: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芙蕖》這樣的)臣以為其人勇士(這個)(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命令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汝其勿悲?。ā杜c妻書》表婉商。)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繁砥谕?。)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強疑問語氣,不譯)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表選擇)而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七)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如:虎求百獸而食之。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ā洞倏棥罚?、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則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一)表示承接關(guān)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fù)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liá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二)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shè)的情況,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意思有轉(zhuǎn)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rèn)一件事,預(yù)備下句轉(zhuǎn)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東門之墠》)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乃1、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姟#ā恫軇フ搼?zhàn)》,就)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卻)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竟)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才)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僅)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無乃”,表委婉性推測。譯為“恐怕、未免、大概”如: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肴之戰(zhàn)》)以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用)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按照)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指南錄后序》,憑 身份)(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三)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四)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guān)系。(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三)表示目的關(guān)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四)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副詞。通“已”,已經(jīng)。例: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荊軻刺秦王》)5、動詞。譯為“用”“認(rèn)為”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皆以美于徐公。(認(rèn)為)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例如:得復(fù)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到)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由于)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良曰:“長于臣?!保ā而欓T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4、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yè)上”)然1、用作連詞,主要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鴻門宴》)“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還常和“則”結(jié)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單譯為“那么”。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2、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3、用作助詞,又分兩種情況。(一)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dāng)于口語的“……地”。例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鐘山記》)(二)用在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yīng)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4、“然”還常作應(yīng)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蛘弑硎举澇?、同意,即“認(rèn)為是”“認(rèn)為對”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聞?!保ā蹲T嗣同》,是)吳廣以為然(對)成然之。(《促織》)若1、用作代詞。(一)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二)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2、用作連詞。(一)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二)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為“為”在文言中經(jīng)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于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wèi。(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ǘ┍硎緞幼?、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公為我獻之。(《鴻門宴》)(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盀椤彼M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如: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由于)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經(jīng)由)高祖以之以成帝業(yè)(憑借)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3、動詞。順著,依照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因利乘便,宰割天下。4、動詞。沿襲。蒙故業(yè),因遺策。所1、用作助詞。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3、復(fù)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如: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原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因)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4、于數(shù)量詞后,譯為“左右”從弟子女十人所。何1、用作疑問代詞。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2、用作副詞。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且用作連詞。且表示遞進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ā冻啾谥畱?zhàn)》)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河水清且漣漪。(《伐檀》)先生且喜且愕(又……又……)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且焉置土石?表選擇。王以為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還是)2、用作副詞。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也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yè)。(《左忠毅歸逸事》)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保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肺嵘峡重?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保ā稌╇u者事》)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5、用在句中或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矣語氣助詞1、用于陳述句尾?;蛑隙ㄕZ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xiàn),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xiàn),可譯為“了”。如: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zhàn)》)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2、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韬?,烈矣?。ā蹲T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4、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焉1、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3、疑問代詞,解釋為“哪兒”且焉置土石。4、兼詞。等于“于之”“于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5、兼詞。等于“于之”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6、形容詞的詞尾。如: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前赤壁賦》)
滴定管黑糊糊何必奶奶,,,年,可靠尼羅河可怒日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