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克旋律(格魯克旋律小提琴譜)

1. 格魯克旋律

1. 格魯克旋律

1、為序曲的奏鳴曲曲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到18世紀末期,序曲逐漸和奏鳴曲形式結合到一起。從而使序曲在藝術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地擴大。由格魯克始創(chuàng)的這種古曲歌劇序曲,直到18世紀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鳴曲形式的結構,莫扎特的歌劇序曲多半屬于這一類。

2、將序曲音樂發(fā)展得更加完整獨立

他的一些作品也具備了較為深刻的內涵,并更能反映出歌劇劇情中的矛盾和沖突??梢哉f,歌劇序曲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其本身所蘊涵的藝術價值早已遠遠超越了其最初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眼下的古典音樂會上,許多優(yōu)秀的歌劇序曲被安排作為開場曲或者返場曲單獨演奏,這些作品因其自身擁有緊湊的結構以及優(yōu)美的旋律。獲得了比劇情音樂更為杰出的知名度。

3、為交響曲的確立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交響曲是由意大利序曲發(fā)展而來,起初通常為“快一慢一快”的三樂章結構,后來在慢樂章之后加入了一支小步舞曲,從而成為四樂章結構。由于對歌劇創(chuàng)作的熱衷,莫扎特的許多歌劇序曲都非常優(yōu)秀,為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格魯克旋律小提琴譜

2. 格魯克旋律小提琴譜

舒伯特小夜曲 ,愛的憂傷 ,辛得勒名單 ,老柴的旋律, 流浪者之歌 ,沉思 , 格魯克的旋律 ,維塔利 ,G小調恰空 神秘園 ,恰空 ,莫扎特的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04)的第二樂章, 離開你的那一天?

3. 格魯克旋律鋼琴

01 | 希爾德加德·馮·賓根:Karitas habundat

02 | 帕赫貝爾(1653 - 1706):《D大調卡農》

03 | 巴赫(1685 - 1750):《馬太福音受難曲》

04 | 亨德爾(1685 - 1759):《水上音樂》

05 | 格魯克(1714 - 1787):《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

06 | CPE巴赫(1714 - 1788):《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

07 | 貝多芬(1770 - 1827):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08 | 韋伯(1786 - 1826):《自由射手》

09 | 范妮·門德爾松(1805 - 1847):D大調鋼琴三重奏

10 | 門德爾松(1809 - 1847):《第一鋼琴協奏曲》

4. 格魯克旋律小提琴伴奏

舒伯特小夜曲 ,愛的憂傷 ,辛得勒名單 ,老柴的旋律, 流浪者之歌 ,沉思 , 格魯克的旋律 ,維塔利 ,G小調恰空 神秘園 ,恰空 ,莫扎特的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304)的第二樂章, 離開你的那一天

5. 格魯克旋律鋼琴伴奏

  詠嘆調 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于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用管弦樂隊或鍵盤樂器伴奏。詠嘆調的運用始于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較自由。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特別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過于嚴格的程式化,阻礙了劇情發(fā)展,格魯克在其歌劇改革中打破了這種格式。詠嘆調在歌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單獨作為音樂會曲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器樂作品也稱詠嘆調,如巴赫的《布蘭登堡變奏曲》主題等。  詠嘆調(aria)大量出現在歌劇和清唱劇中。歌劇中的詠嘆調一般是主角的獨唱,在一部歌劇里至少有一首,有時也會有兩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戲劇中的“獨白”,表現出人物的特征。同時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結構完整,需要演員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還可以拿出來單獨作為音樂會的獨唱節(jié)目來演唱。  與之對應的是“宣敘調”(Recitativo),它是一種“朗誦”式的歌曲,相當于戲劇中的“對白”。它必須依附于歌劇情節(jié),無法拿出來單獨演唱。  還有一種界于兩者之間的“詠敘調”(arioso),它比起宣敘調來要多一些音樂性?! ≈劣谀銈儐枴霸亣@”是什么意思。它只是個譯法。aria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就是“曲調”,相當于英文的air。而宣敘調的recitativo倒是有宣敘,敘述的意思。詠序調的arioso意思是“如詠嘆調般的”。  詠嘆調  詠嘆調是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的歌曲,現專指獨唱曲。詠嘆調(aria)的詞義就是“曲調”,它是在十七世紀末,隨著歌劇的迅速發(fā)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宣敘調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而產生的。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與宣敘調形成對比,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脫離了語言音調)、長于抒發(fā)感情(而不是敘述情節(jié))、有講究的伴奏(宣敘調則有時幾乎沒有伴奏或只有簡單的陪襯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宣敘調的結構則十分松散)。此外,詠嘆調的篇幅較大,形式完整,作曲家們英雄有用武之地,還經常給演員留出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表現高難的演唱技巧。因此,幾乎所有著名的歌劇作品,主角的詠嘆調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當時,對宣敘調感到乏味的聽眾非常喜愛詠嘆調,以致到18世紀 詠嘆調完全統(tǒng)治了歌劇。到了現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瓦格納的后期歌劇中,不論宣敘調還是詠嘆調,都不像前人的歌劇那樣拘泥形式、嚴格區(qū)分;他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聲樂線條,按戲劇情景的需要自由運用。瓦格納以來的歌劇趨向于大量使用宣敘調,只有極短的經過句用詠嘆調格式;同時,樂隊部分則起到主題延續(xù)和展開的作用?! ≡亣@調(Aria)既抒情調.這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yōu)美的旋律表現出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它可以是歌劇,輕歌劇,神劇,受難曲或清唱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音樂會詠嘆調.詠嘆調有許多通用的類型,是為發(fā)揮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對比而設計的.

6. 格魯克旋律 伴奏mp3

格魯克改革的主旨是:“質樸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美的偉大原則?!?/p>

他提出:音樂從屬于詩歌與戲劇,要使音樂達到促使劇情發(fā)展的作用,追求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情感,絕不應為了毫無意義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礙劇情的發(fā)展,把那些打斷情節(jié)的、多余的裝飾統(tǒng)統(tǒng)去掉。 (1)格魯克的歌劇雖然沒有離開傳統(tǒng)的古希臘神話故事的題材,但他在對這些題材的處理中,體現出當代社會對藝術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魯克的歌劇序曲使聽眾預先知道歌劇的劇情性質,調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樂派的調性邏輯思維;

(3)格魯克使用“帶伴奏的宣敘調”,并加強了宣敘調的歌唱性與戲劇性;

(4)格魯克歌劇的詠嘆調簡樸動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達;

(5)格魯克的歌劇恢復了歌劇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魯克歌劇中的芭蕾舞、舞臺布景符合劇情、人物情感的戲劇性發(fā)展要求。 (7)格魯克把樂隊的每個聲部都記寫得很清楚,代替了“數字低音”的寫法。

7. 格魯克旋律小提琴 簡介

  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  英文名:Herbert Von Karajan  出生:1908年4月5日,卡拉揚生于莫扎特的故鄉(xiāng)奧地利小城鎮(zhèn)薩爾茨堡.  1928年12月17日,在溫德拉指揮班學生音樂會上,他首次指揮維也納音樂學院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公開指揮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理查·施特勞斯 交響詩《唐·吉訶德》.4月19日,又在薩爾茨堡節(jié)日劇院指揮演出理查 施特勞斯 歌劇《莎樂美》.  1933年,卡拉揚首次參與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的活動,指揮演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翌年,他在薩爾茨堡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1935年,他被委任為德國最年輕的"音樂指揮使者"到布魯塞爾、斯德歌爾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揮演出.1937年,他應瓦爾特之邀,在維也納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瓦格納曲).  1938年9月30日,卡拉揚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次登臺,指揮演出《費德利奧》,接著于10月21日指揮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1939年,被任命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翌年指揮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勞斯的高度贊賞.同年他與DG公司簽訂錄制首張唱片合約.  1947年,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協會負責人,策劃維也納愛樂協會樂團和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演出事務.從1948年起,卡拉揚恢復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的活動,并向國際樂壇進軍,與世界各地著名樂團建立關系,走遍歐洲,四處演出,名噪一時,顯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1年,他登上了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的舞臺.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1956年,卡拉揚又接替指揮大師伯姆,就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1957-1970年,他獨攬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音樂總監(jiān)的職務.這樣,卡拉揚就在短期內順利地奪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劇院(米蘭、維也納、紐約、倫敦)的霸權地位,成為歐洲樂壇上的"帝王",被稱為"歐洲的音樂總監(jiān)".他在1967年個人創(chuàng)辦了薩爾茨堡復活節(jié)音樂節(jié).在3月19日開幕儀式上,由他指揮演出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鑒于卡拉揚在家鄉(xiāng)貢獻良多,功績赫赫,1968年,薩爾茨堡省授予他名譽指環(huán),受委為薩爾茨堡大學榮譽參議員.  1973年在薩爾茨堡,卡拉揚個人又創(chuàng)辦了另一音樂活動,叫圣靈降臨節(jié)音樂會.1977年,卡拉揚終于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解,重新出任該院音樂總監(jiān),并在維也納音樂周期間,實現了他13年前的構想-4大王牌歌劇院共同演出歌劇.  1979年10月,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團首次訪問中國,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他們"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樂壇.1980年12月7日,柏林愛樂樂團舉行紀念音樂會,以示慶??ɡ瓝P出任該團首席指揮職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揚最忙碌的一年.5月,籌備一系列柏林愛樂樂團成立100周年紀念音樂會;7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期間,首次錄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12月,為慶祝柏林愛樂樂團參與薩爾堡音樂活動25周年紀念舉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納哥蒙地卡羅投資創(chuàng)辦電聲公司;同年,倫敦皇家愛樂協會授予卡拉揚金質獎章.他是70年來第一位獲得此榮譽者,過去接受此獎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徹姆和瓦爾特.  1948年,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歲高齡的卡拉揚,仍然興趣勃勃地精心策劃第二十屆復活節(jié)音樂節(jié)的演出活動.他帶病指揮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彌撒曲》、布魯克納的《贊美歌》,有點老態(tài)龍鐘,力不從心.但是他所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布魯克納曲),則表現出他那驚人的音樂魅力,大受贊賞.1988年80歲的卡拉揚,老當益壯,精力過人,仍然活躍于世界樂壇,而且還在寫一本有關音樂表演的書,他不善于口授,只好自己親手每天寫12行.這也是他日?;顒拥囊徊糠?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病逝,終年81歲.  卡拉揚的指揮特點:嚴整、條理、完美、瑰麗,精雕細縷,一絲不茍.  他反對音樂比較(比賽),認為各有各的一套,何況音樂又不是體育.他對節(jié)奏的要求尤為嚴格,他說:"我可容忍一個錯誤的音符,絕不能容忍節(jié)奏有一點兒廖誤".  卡拉揚灌有900張唱片,這是驚人的記錄,也是驕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銷量永占世界之最.  卡拉揚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BPO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BPO 比才《卡門》 BPO 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迪茜》 VPO 海頓《12首倫敦交響曲》 BPO 門德爾松《5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BPO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訶德》 BPO 威爾第《安魂曲、《假面舞會》 VPO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 BPO 另外,卡拉揚還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為珍貴:巴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小提琴協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響曲》 BPO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游曲》(K.334) BPO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VPO 威爾第《唐·卡洛斯》BPO

8. 格魯克旋律鋼琴伴奏mp3

歌?。╫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九c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

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xù)不斷。

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靖鑴〉钠鹪础?/p>

一般認為歐洲歌劇產生于16世紀末。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是在人文主義影響下,企圖恢復古希臘戲劇精神而產生的《達佛涅》(另譯《達芙妮》),編劇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與j.科爾西,1597年(一說完成于1594年)于佛羅倫薩g.巴爾迪伯爵的宮廷內演出,由于此劇原稿失傳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為慶祝亨利四世婚儀而寫的《優(yōu)麗狄茜》做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由于公眾對歌劇的歡迎,1637年威尼斯創(chuàng)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靖鑴〉陌l(fā)展】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

該樂派在劇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場面,而高度發(fā)展了被后世稱為“美聲”的獨唱技術。

當這種“唯唱工為重”的作風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現力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

于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

意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zhàn)”。

出于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xiāng)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zhàn)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意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

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chuàng)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

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

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fā)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tǒng)一,表現應純樸、自然。

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后世歌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后,意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型于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蜒葸M、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

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

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于歌劇創(chuàng)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