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釀造白酒
用糧食
用火釀造
2,如何自己釀造白酒
自釀酒由其是自釀白酒首先要有優(yōu)質和水源和酒曲它們是釀酒的靈魂 。除此之外還要有相應的設備如:發(fā)酵器、溫度計、量桶、蒸餾器具等不知你是否有。有了這些還不夠最重要的上要有承 受多次失敗的能力。
自已釀可不容易,需要的東西很多,還不如買瓶品質好的來嘗嘗。
比一般做的酒多了一道蒸餾(蒸餾后變成白酒)和勾兌(使酒的口味更好,消除雜味)的程序,一般都這樣!
用酒精摻水,最好喝,味道好極了
3,如何釀酒如何釀白酒
.粉碎攪拌 將玉米芯曬干后,碾成細末,篩去渣滓,將粉末加溫水攪拌均勻,直至用手控原料有水分感,但不結團為宜。
2.蒸熟糖化 原料上蒸籠前,先空籠蒸一下,待蒸汽上升5分鐘后,把拌好的原料放入籠內,待蒸汽穿過該層后再上料一層,這樣依次上到籠口,待蒸到收 汗松泡為止,約需4小時。待料蒸熟后,出籠攤涼使料溫降至35℃左右時拌入酒曲。每100公斤原料用酒曲3.5公斤。攪拌均勻后,將其裝入缸或木桶內,料溫以30℃為宜。經糖化18小時~20小時后,即可提出。此時料溫可達41℃~45℃。
3.發(fā)酵處理 為了更好地發(fā)酵,出缸后再配少許紅糟及2公斤血粉,待料溫降至30℃后,再重回缸或桶內發(fā)酵升溫,到第7天出缸時,料溫已降到27℃~28℃,這時可提取進行蒸餾。
4.蒸餾出酒 一般都要先讓空甑蒸汽上升后再投料。由于玉米芯粉碎發(fā)酵后比較粘糊,難以透氣,因此必須采取先上1層料,待氣流上升穿過該層后再投1層料,這樣才能使蒸汽順暢。最后甑面加封,汽流可迫使原料出酒。蒸餾過程中,開始要旺火猛攻,中期保持火溫。最后用旺火15分鐘使酒全部蒸餾出。
4,酒是怎樣制作的
酒是為了解除人的痛苦和為了使人更加痛苦而被制造出來的
酒的發(fā)明人是杜康,杜康是誰?他是舜的兒子,舜在位時,天下大治,糧食多得吃不完,但人們都只有吃的東西,卻沒有什么喝的。一天杜康看到糧倉里因為雨水滲露,滴下一種東西很香,就把它拿去給舜喝,舜一喝,覺得很澀,這么澀的東西怎么喝,舜就命令杜康去造一種飲料,限令一年完成,完成不成就要殺頭。
杜康也不知道怎么造,就接了點糧倉滲露下的水喝了,喝完后,暈暈乎乎地就睡了,這時就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告訴他,糧倉滲露下的水差點佑料,九天后在西邊的大榕樹下,在酉時前會遇見三個人,取每人的一滴血加在里面就可以造成功。
杜康醒了后,過了九天就到西邊的大榕樹下等,等了一會來了一個白面書生,杜康就要他等一等,問書生要一滴血,書生問他為什么,他就說父親命令造一種飲料,造不出來就要殺頭,有一個白胡子神仙說了,要三個人各一滴血就能造成,書生聽了,就割破了手,給了一滴血。又等了一段時間,來了一位武士,杜康也道明了原因,武士也非常豪爽地給了一滴血??稍倬蜎]有人來,眼看酉時就要到了,杜康回頭一看,大榕樹下還睡著一個傻子,沒辦法了,他就在傻了手上取了一滴血。
杜康加了血后,果然造出來了,拿給舜喝,舜覺得很好喝,就問這叫什么東西,杜康想了想就說我等了九天,才成功,就叫酒吧。酒字怎么寫呢?是酉時前取了三滴血造成的,就在酉字前加三點水吧。
所以現在人們喝酒時,剛開始時,還比較斯文,那是書生的血在起作用,酒過三巡后,就開始大干了,那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后,就搶著喝了,那不就是傻子了。
喝茶難解酒
很多人在喝多了之后依賴解酒藥、濃茶、咖啡等解酒,這類物質均沒有解酒的作用。
時下“流行”的解酒藥成分其實多數只含有興奮劑、維生素與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安慰鎮(zhèn)定、緩解頭痛作用而無解酒效用。
至于人們常喝的濃茶,如果真的被拿來解酒,那無異于火上澆油。酒首先會直接損傷胃粘膜,導致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發(fā)生胃出血。而濃茶和咖啡對胃黏膜也會產生一定的刺激性,誘發(fā)胃酸分泌,所以喝濃茶、咖啡對酒后損傷胃黏膜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酒精能使血液流動加快,血管擴張,而且對心臟有很大的興奮作用,使心跳加速。茶中的茶堿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雙管齊下,更加重了心臟的負擔。因此,酒后不宜飲茶。
那么喝多了想解酒怎么辦呢?,喝多了最好的方法是吐出來,大量喝水或喝點醋、糖水來解酒,也可以服用一些藥物,如磷酸鋁等制酸藥減少酒精對胃腸黏膜的刺激。
5,白酒是怎樣釀出來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做出了一種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釀出來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綿長。幾千年來,酒曲一直是中國酒釀造的秘訣?,F今,并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樣釀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區(qū)有兩條古代人工開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兩河交匯處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條長不足5里,寬不過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紀末,一個不大的改擴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揚天下。
1998年8月,一個酒廠準備對位于水井街19號一個普通院落內的配制車間進行擴建改造,當時挖出了很多碎瓷片,從瓷片的文字上來看,估計是明代的。
1999年3月,考古隊進入現場,開始發(fā)掘工作,很快就發(fā)掘出了一個清代的酒坊遺址,隨后又在清代遺址的下面,發(fā)現了明代的酒坊遺址。
水井坊的考古發(fā)掘讓人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國人釀酒的全過程。
在水井坊一共發(fā)現了4處灶坑遺址,其中兩個是近代灶坑,兩個是清代灶坑。
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曲,經過蒸煮后,更有利于發(fā)酵,在傳統(tǒng)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后,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fā)酵的過程。晾曬糧食的地面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遺址一共發(fā)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疊。晾堂旁邊的土坑是酒窖遺址,就像一個個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發(fā)掘出了8口酒窖,內壁和底部都用純凈的黃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后期發(fā)酵。
經過窖池發(fā)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tǒng)工藝采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人們在清代層面上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脊艑W家最后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人們以此推斷,在清代,這里生產的就是蒸餾酒,而且技術已經和現代釀酒技術十分接近。專家對水井坊幾口老窖池的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分離到紅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
中國的蒸餾酒分為濃香型、清香型和醬香型等等,水井坊釀造的酒屬于濃香型白酒,是中國蒸餾酒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在釀造技術上最大的特點是用泥窖釀酒,成為中國釀酒工藝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它的發(fā)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這里才能產生非常好的濃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發(fā)掘的面積有限,第三層以下還沒有深挖,因此,在遺址的下面很可能還埋藏著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遺址,不同歷史層面的廢棄、啟用的真相也許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fā)掘中給我們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6,如何自釀白酒
把原料煮熟,然后盡量搞爛一點,等它冷了,就可以加入酵母(一般農村里面都要買)和均勻,注意:冬天可以適當保留一點熱度,這樣出酒的速度會快一點,然后放入酒壇里面等它發(fā)酵(酒壇一定要用開水燙過,不然出來的酒會有點酸),然后過個三到五天(發(fā)酵時間和天氣有關系,也和酵母放的多少有關)之后就是蒸酒了~!明白了嗎?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tǒng)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tài)發(fā)酵法,在發(fā)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淀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淀粉需要經過多種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fā)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多種霉菌,積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種粗制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產名酒、優(yōu)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fā)酵,這一過程所用的發(fā)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yǎng)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yǎng),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yǎng)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我國的白酒生產有固態(tài)發(fā)酵和液態(tài)發(fā)酵兩種,固態(tài)發(fā)酵的大曲、小曲、麩曲等工藝中,麩曲白酒在生產中所占比重較大,故此處僅簡述麩曲白酒的工藝。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占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fā)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fā)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淀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適當,一般以淀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壓蒸料20~30分鐘。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將原料和發(fā)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后,應保持一段糊化時間。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fā)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5.拌醅。固態(tài)發(fā)酵麩曲白酒,是采用邊糖化邊發(fā)酵的雙邊發(fā)酵工藝,揚渣之后,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視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為釀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為總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養(yǎng)酒母用)。為了利于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在拌醅時應加水(工廠稱加漿),控制入池時醅的水分含量為58~62%。 6.入窖發(fā)酵。入窖時醅料品溫應在18~20℃(夏季不超過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壓的緊,也不能過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積內裝醅料630~640公斤左右為宜。裝好后,在醅料上蓋上一層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層糠。 發(fā)酵過程主要是掌握品溫,并隨時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殘留量的變化。發(fā)酵時間的長短,根據各種因素來確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當窖內品溫上升至36~37℃時,即可結束發(fā)酵。 7.蒸酒。發(fā)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fā)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蒸餾時應盡量把酒精、芳香物質、醇甜物質等提取出來,并利用掐頭去尾的方法盡量除去雜質。
7,白酒怎么釀造
白酒是糧食釀造,多選用高粱釀酒。淀粉經過霉菌轉化成糖,酵母菌把糖轉化成酒精,然后通過甑鍋把酒精蒸餾出來。白酒釀造細節(jié)可以到百度文庫里面查找。白酒根據不同香型有很多種釀酒工藝。
白酒芳香濃郁,醇和軟潤,風味多樣。我國的名白酒,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白酒俗稱燒酒,是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一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fā)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曲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其中麩曲酒又可分為固態(tài)發(fā)酵酒與液態(tài)發(fā)酵酒二種。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tǒng)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tài)發(fā)酵法,在發(fā)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淀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淀粉需要經過多種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fā)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多種霉菌,積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種粗制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產名酒、優(yōu)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fā)酵,這一過程所用的發(fā)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yǎng)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yǎng),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yǎng)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所用設備 1.原料處理及運送設備。有粉碎機、皮帶輸送機、斗式提升機、螺旋式輸送機、送風設備等。 2.拌料、蒸煮及冷卻設備。有潤料槽、拌料槽、絞龍、連續(xù)蒸煮機(大廠使用)、甑桶(小廠使用)、晾渣機、通風晾渣設備。 3.發(fā)酵設備。水泥發(fā)酵池(大廠用)、陶缸(小廠用)等。 4.蒸酒設備。蒸酒機(大廠用)、甑桶(小廠用)等。 我國的白酒生產有固態(tài)發(fā)酵和液態(tài)發(fā)酵兩種,固態(tài)發(fā)酵的大曲、小曲、麩曲等工藝中,麩曲白酒在生產中所占比重較大,故此處僅簡述麩曲白酒的工藝。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占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fā)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fā)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淀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適當,一般以淀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壓蒸料20~30分鐘。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 將原料和發(fā)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后,應保持一段糊化時間。 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fā)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5.拌醅。固態(tài)發(fā)酵麩曲白酒,是采用邊糖化邊發(fā)酵的雙邊發(fā)酵工藝,揚渣之后,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視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為釀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為總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養(yǎng)酒母用)。為了利于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在拌醅時應加水(工廠稱加漿),控制入池時醅的水分含量為58~62%。 6.入窖發(fā)酵。入窖時醅料品溫應在18~20℃(夏季不超過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壓的緊,也不能過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積內裝醅料630~640公斤左右為宜。裝好后,在醅料上蓋上一層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層糠。 發(fā)酵過程主要是掌握品溫,并隨時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殘留量的變化。發(fā)酵時間的長短,根據各種因素來確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當窖內品溫上升至36~37℃時,即可結束發(fā)酵。 7.蒸酒。發(fā)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fā)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蒸餾時應盡量把酒精、芳香物質、醇甜物質等提取出來,并利用掐頭去尾的方法盡量除去雜質
釀酒吧,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