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的經濟,也給持續(xù)多年的全球化進程按下暫停鍵。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
1
三個發(fā)展階段蘊含不同機遇
縱觀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發(fā)展歷程,如果以全球化為標志,可以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2006年以前,內循環(huán)為主的國產大品牌主導階段。當時進口葡萄酒在國內市場銷售額占比不足10%,局限于沿海地區(qū)和特定渠道。
第二階段,2006-2019年,進口葡萄酒開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滲透進各個渠道,并形成了一些知名品牌,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
第三階段,2020年為分水嶺,國際經貿環(huán)境巨變,部分進口葡萄酒受關稅政策影響市場占比下降。中國葡萄酒企業(yè)在政策扶持下開始發(fā)力,國內市場內循環(huán)色彩加深。
但是,國家提出“內循環(huán)”,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并不意味中國葡萄酒企業(yè)就可以躺贏。
部分國家的進口葡萄酒依然可以正常進口,智利、新西蘭和格魯吉亞還享受零關稅的政策。這些國家有一些品牌還準備在中國市場加大投入。
機會是留給選擇正確賽道并以正確姿勢奔跑的企業(yè)。
2
破解國產精品葡萄酒的困境要從根子入手
作為曾經留學法國學習釀酒經歷并從事進口葡萄酒營運的大商,張言志在2017年就開始在國產精品葡萄酒的賽道上布局了。
張言志在寧夏建立的西鴿酒莊起步就和國際名莊看齊,不管是老藤葡萄園還是釀酒設備可謂天時地利俱全。
而軟件上的比拼卻是被很多同行所忽略。而在張言志眼中,軟件是由很多理念和方法組成,包括他經常提的“莊主精神”,以及“自產園、真年份”和“性價比”。
所謂莊主精神更多的是一種長期主義,反映在產品品質的苛求上,也擺脫了過去中國精品酒莊的老板團購模式。
中國葡萄酒在這幾年間得到了太多的國際專業(yè)比賽的大獎,國外葡萄酒專家對中國葡萄酒的認可也被廣泛宣傳。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消費者對于中國葡萄酒的品質認知尚未發(fā)生改變,酸、澀、便宜,如果要對中國葡萄酒認知進行街頭采訪,這可能是最集中的幾個答案。
破解這個難題,張言志打出了兩張牌。
第一張牌,“自產園、真年份”。今年8月底的采摘季前,西鴿酒莊發(fā)布了2018年采收報告,把當年的葡萄酒生產過程,產量以及產地的天氣包括自然災害都公之于眾。特別是天氣資料是公開客觀的數(shù)據(jù),酒莊無法編造,而這些因素和葡萄品質息息相關。此舉在于主動接受消費者監(jiān)督,和他們建立信任關系,改變他們對國產葡萄酒的印象。
“西鴿酒莊的產品全部來自于自產葡萄園,而為了很好地讓消費者了解到這個點,我們特意將其中一個產品系列——玉鴿單一園的酒標背標上印上了葡萄園的地圖定位,表明單一葡萄園的真實性?!睆堁灾就嘎?。
第二張牌,性價比。這個性價比不是關起門來的比較,是和國際品牌對標的性價比。
“我們把價格定得很低,低到很多合作伙伴都不理解,很多經銷商都是很專業(yè)的,這個酒他們一喝,心里就會有對標的產品。他們的邏輯也是對的,覺得這個酒值這個價,然后我們把價格定得高一點,雙方的利潤都更可觀。這個邏輯我理解,但是在這個之上,我有一個更大的邏輯,那就是只有把中國葡萄酒整個市場做大了,我們未來的空間才更大,而用更親民的價格,首先讓消費者了解到中國葡萄酒今天的高品質,才有機會重新打開市場的大門。”張言志稱。
正是因為堅持獨特的經營理念,再憑借振興賀蘭山葡萄酒的政策東風,西鴿賀蘭紅N50上市10個月即售罄,全國經銷商簽約今年5月達到2.99億元。
文章來源:葡萄酒商業(yè)觀察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