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釀造純糧食白酒生意玉米要煮到什么程度最適合發(fā)酵
1.怕貨源那邊如何防止灌水, 冬季灌水的玉米會結冰.發(fā)亮,發(fā)硬.玉米打完后,會有玉米一樣大的小冰塊. 2.怕收貨的地方挑毛病 真的要有關系.不管什么行業(yè),沒有關系,是走不通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滿意.
1、生料釀酒發(fā)酵的話,用粉碎機粉碎就可以了,越碎越好。2、熟料發(fā)酵的話,需要把玉米煮爆開花再發(fā)酵。
2,怎樣釀包谷酒
一、粉碎:將玉米曬干或火炕烘干后,用水碾或粉碎機碾成細末,篩去渣滓?! 《嚢瑁簩⑦^篩后的玉米芯粉末鋪于曬席上,加溫水攪拌,用水量掌握在每50公斤原料加水90-100公斤,攪勻后用手提料有水分感,但又不結團。 三、蒸料:將攪拌好的料裝入瓶內。但在裝瓶前要光將空瓶蒸一下,待汽流上升五分鐘后,把料投入瓶內蒸。操作時應上氣一層,加料一尼,依序加料至瓶口,待蒸到收汗松泡為止。一般4小時即蒸熟?! ∷?、糖化:待料蒸熟,出瓶后攤晾至料溫降到35℃左右時下曲。每100公斤原料,用曲1.75公斤。攪拌均勻后裝入缸或桶內,料溫以30℃為好,糠化18-20小時即成甜味漿液。 五、發(fā)酵:為保證原料發(fā)酵得好,出缸后再配少許的紅糟,以及曲粉2公斤。等料溫降至30℃,再重回釀缸內發(fā)酵。發(fā)酵時第一天溫度可達33℃,第二天逐漸低,到第7天出缸時,料溫己降到27-28℃,便可提取蒸餾?! ≌麴s:蒸餾過程,開頭要旺火猛攻,中間保持火溫,最后又旺火蒸餾15分鐘,使料自始至終全部蒸出酒。成品的酒度為40-80度,最高50度,色白、氣香、味酵。
3,請教關于釀酒用糧食的發(fā)酵問題
釀酒糧食的選擇必須符合四無標準:無污染、無雜質、無蟲蛀、無霉變。米類:大米和糯米,最好是選擇陳米、碎米、早稻米或糙米。這樣的米不僅價格低(成本低),而且水分少,淀粉就高,最終就是釀酒的產量就更高。米類的處理方式為生料發(fā)酵和熟料發(fā)酵,生料發(fā)酵時糧食不用洗也不需要蒸煮,直接發(fā)酵即可。熟料發(fā)酵就需要將米蒸煮熟透在發(fā)酵。殼類:高粱、玉米、小麥、大麥、稻谷等,殼類的出酒率比米類低,因為糧食外殼不含淀粉,絕大部分是粗纖維。一般都要選擇顆粒飽滿的殼類糧食,而且也是存放時間久一點為好。生料是發(fā)酵的話,需要將殼類糧食粉碎,而且越細越好。熟料發(fā)酵的話就需要將殼類糧食蒸煮開花煮熟透,糧食里的淀粉暴露出來才能進行發(fā)酵。糧食的選擇必須符合四無標準:無污染、無雜質、無蟲蛀、無霉變。
a、工業(yè)上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是利用液態(tài)氮的沸點和液態(tài)氧的沸點不同進行混合物的分離,屬于物理變化,故a正確;b、用糧食發(fā)酵釀酒有新物質乙醇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b錯;c、用雙氧水清洗傷口時會冒泡,是過氧化氫分解生成了氧氣,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d、用熱的純堿溶液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純堿與油污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而被清洗掉.故選:a.
4,家庭怎么樣釀造糧食酒需要那些東西
1把大米洗干凈 2煮八成熟 3放入酒粉與水 4將其密封
簡單,需要糯米和酒曲1、糯米浸泡一夜,讓其吸足水份。2、上鍋蒸二十五分鐘3、用一個干凈無水無油的器皿。蒸好的糯米晾到溫熱(30度左右吧),撒入甜酒曲(袋子上有說明的,按米量放,稍稍多放一點也沒關系)。4、倒少量的涼白開拌勻,用勺子按實,再在中間挖個小眼。5、蓋上蓋兒,靜置一邊(根據室溫的哈,室溫高時間短些,室溫低時間就長些哈)。6、二天后發(fā)酵了,再加些涼白開拌勻(為了有更多的汁),用勺子按實,中間挖小眼,再靜置一邊。(這一步我以前也是省略的,但為了能吃到多汁兒的酒釀,這一步驟還是必需滴~~~)7、二十四后再取出酒釀-----甜甜滴,糯糯滴,呵呵,一激動,吃了再拍滴。
白酒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根據原料特性,粉碎的細度要求也不同,薯干.高粱、玉米等原料,通過20孔篩者占60%以上。 2.配料。將新料、酒糟、輔料及水配合在一起,為糖化和發(fā)酵打基礎。配料要根據甑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氣溫、生產工藝及發(fā)酵時間等具體情況而定,配料得當與否的具體表現,要看入池的淀粉濃度、醅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適當,一般以淀粉濃度14~16%、酸度0.6~0.8、潤料水分48~50%為宜。 3.蒸煮糊化。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殺死雜菌。蒸煮的溫度和時間視原料種類、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壓蒸料20~30分鐘。蒸煮的要求為外觀蒸透,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即可。 將原料和發(fā)酵后的香醅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時進行,稱為"混蒸混燒",前期以蒸酒為主,甑內溫度要求85~90℃,蒸酒后,應保持一段糊化時間。 若蒸酒與蒸料分開進行,稱之為"清蒸清燒"。 4.冷卻。蒸熟的原料,用揚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使之達到微生物適宜生長的溫度,若氣溫在5~10℃時,品溫應降至30~32℃,若氣溫在10~15℃時,品溫應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溫不再下降為止。揚渣或晾渣同時還可起到揮發(fā)雜味、吸收氧氣等作用。 5.拌醅。固態(tài)發(fā)酵麩曲白酒,是采用邊糖化邊發(fā)酵的雙邊發(fā)酵工藝,揚渣之后,同時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視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為釀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為總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養(yǎng)酒母用)。為了利于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在拌醅時應加水(工廠稱加漿),控制入池時醅的水分含量為58~62%。 6.入窖發(fā)酵。入窖時醅料品溫應在18~20℃(夏季不超過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壓的緊,也不能過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積內裝醅料630~640公斤左右為宜。裝好后,在醅料上蓋上一層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層糠。 發(fā)酵過程主要是掌握品溫,并隨時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殘留量的變化。發(fā)酵時間的長短,根據各種因素來確定,有3天、4~5天不等。一般當窖內品溫上升至36~37℃時,即可結束發(fā)酵。 7.蒸酒。發(fā)酵成熟的醅料稱為香醅,它含有極復雜的成分。通過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級醇、酸類等有效成分蒸發(fā)為蒸汽,再經冷卻即可得到白酒。蒸餾時應盡量把酒精、芳香物質、醇甜物質等提取出來,并利用掐頭去尾的方法盡量除去雜質。
5,怎樣在家釀白酒
提供一種用玉米芯釀白酒的方法 1.粉碎攪拌 將玉米芯曬干后,碾成細末,篩去渣滓,將粉末加溫水攪拌均勻,直至用手控原料有水分感,但不結團為宜。 2.蒸熟糖化 原料上蒸籠前,先空籠蒸一下,待蒸汽上升5分鐘后,把拌好的原料放入籠內,待蒸汽穿過該層后再上料一層,這樣依次上到籠口,待蒸到收 汗松泡為止,約需4小時。待料蒸熟后,出籠攤涼使料溫降至35℃左右時拌入酒曲。每100公斤原料用酒曲3.5公斤。攪拌均勻后,將其裝入缸或木桶內,料溫以30℃為宜。經糖化18小時~20小時后,即可提出。此時料溫可達41℃~45℃?! ?.發(fā)酵處理 為了更好地發(fā)酵,出缸后再配少許紅糟及2公斤血粉,待料溫降至30℃后,再重回缸或桶內發(fā)酵升溫,到第7天出缸時,料溫已降到27℃~28℃,這時可提取進行蒸餾?! ?.蒸餾出酒 一般都要先讓空甑蒸汽上升后再投料。由于玉米芯粉碎發(fā)酵后比較粘糊,難以透氣,因此必須采取先上1層料,待氣流上升穿過該層后再投1層料,這樣才能使蒸汽順暢。最后甑面加封,汽流可迫使原料出酒。蒸餾過程中,開始要旺火猛攻,中期保持火溫。最后用旺火15分鐘使酒全部蒸餾出?! ?------------------------------------------- 再簡述一種用米酒釀白酒的方法 用晚米或是糯米釀。先把米蒸熟,釀成米酒。然后把米酒提純?yōu)?0度左右的白酒。 ---------------------------------- 古老的釀酒方法 關于造酒法的最早記載當屬《禮記·月令》中的「造酒六 必」了?!抖Y記》雖是漢代完成的,但其文獻多有先秦依據 ,特別是《月令》。所謂「六必」就是「秫稻必齊;曲糱必 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從這 「六必」中可以看出制酒的過程大致是:把原料秫稻淘洗干 凈,然后上鍋蒸,蒸熟后,拌以曲糱,放在酒缸中密封發(fā)酵 ,待成酒后將渣滓濾除?! ≈艽玫木泼街饕恰盖购汀讣b」?!盖故怯煤忻埂 【?、發(fā)酵菌的谷物制成;「糱」指發(fā)了芽的谷物。用「曲」 釀出的酒,含酒精度比較高,有的酒熟后還要攙和一定比例 的水,有的攙水后還要加「曲」,再發(fā)酵。這種酒甘酸之中 有辛辣味,在當時是烈性酒,其酒精度約在十度左右。由 「糱」作酒媒造出的酒,酒的成分少,糖的成分多,或稱為 「醴」。這種酒易酸,用「曲」釀出的酒質量高于「糱」釀 出的酒,于是「糱」逐漸被淘汰,但是人們談起釀酒來還是 「曲」、「糱」并提?! ?--------------------------------------------
白酒是蒸餾酒,黃酒、葡萄酒是釀酒。這個概念先要搞清楚。然后,白酒分很多種糧食種類,不同的糧食味道會不一樣。以稻殼為例子,干凈的稻殼堆砌在那發(fā)酵,千萬別灑水發(fā)霉了。雜以釀制黃酒后剩余的酒糟,攪拌均勻。放入圓柱木蒸籠里,上面托一個底面干凈的臉盤或小鍋,在木桶上開孔,插引導槽,木桶下面盛水,不停加熱,響應上面的水不停冷卻;理論上你這樣已經能蒸餾出白酒了別的糧食也是這樣,如玉米,稻谷,等等如果不怕水果貴,建議用水果發(fā)酵蒸餾,當然中間要輔助一些發(fā)酵物,在家有用獼猴桃蒸餾的白酒,這種水果蒸餾的白酒,味道是不可比擬的,遠不是那些蒸餾的酒精中加香精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