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人喝什么酒?
1.宋朝人喝米酒,糧食酒,宋朝已經(jīng)有釀酒技術了。《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fā)端。
2.自夏之后,經(jīng)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fā)酵,壓榨而后酒出。早在公元前 1500 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公元前8 世紀,中國古代詩人也曾作詩描繪人喝醉酒的情景。
3.至遲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中國就發(fā)明了發(fā)酵釀酒的技術,使釀出的酒中酒精濃度比普通啤酒至少高三倍。
4.擴展資料宋朝衣食住行:衣:崇尚節(jié)儉——奢侈之風盛行。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二.古代酒純度多少
古代酒的度數(shù)比較高貌似都能燒著的 估計再75度以上和喝酒精差不多
三.貞潔是什么?
1.全世界的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貞潔”的觀念,而同一民族的“貞潔”觀也因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改變。今日的中國“貞潔”的觀念已經(jīng)和以前有了較大的改變,婚前性行為、同居并不少見。
2.那么,現(xiàn)代人如何才能稱之為“貞潔”呢?我個人認為,“貞潔”在于“忠誠”而非“擁有”?,F(xiàn)代仍然有一些人認為,“擁有”一個人的“標準”是她只“屬于”自己,或自己只能從一而終,這就是“貞潔”。
3.這是一種陳舊的、封建的觀念,持有這樣的觀念在當今社會也很容易傷害自己和他人。如果是男性持有這種觀念,他就有可能會因為女友的過去而疼痛不堪,甚至作出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行為;而如果女性持有這種觀念的話,她也會有可能因此而在發(fā)現(xiàn)男方并不是自己的理想選擇下仍然抱著“嫁雞隨雞”的封建思想而犧牲自己的終生幸福。
4.可以說,這種“貞潔”觀是一種精神上的“枷鎖”,它帶來的只是痛苦與傷害,我們理應將它拋棄。要知道,事實上,自古以來,從未有誰能真正“擁有”過誰。
5.到了今天,更加說不清誰又能擁有誰了。性愛只是相愛雙方的相互間的奉獻,沒有誰能從中“得到”什么,也沒有誰“失去”了什么。
6.如果一個男性只是想在性愛中“占便宜”,這種粗俗男人你不理他也罷了;而如果一個女性想以性為手段達到某種目的,這種女人誰敢惹?
7.對于真正相愛的人來說,性愛只是相互的愛的奉獻。除此之外,任何其它看法都是對愛的沾污、褻瀆。真愛在于真誠,某人以前和某人“有過”并不重要,這只表示某人以前愛過某人,當他或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選擇錯誤后完全有權而且必需重新選擇、尋求生活的真正幸福。
8.關鍵的是,如果現(xiàn)今兩人相愛了就應該承擔“忠誠”的義務,這是“愛”的基本內涵,如果沒有起碼的忠誠,那不是愛,這只是對肉欲的追求。
9.愛可能并不一定是永恒的,但她在某一段時間必需是唯一的。所以,我認為,“貞潔”就是“忠誠”。而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永遠都不可能“擁有”誰。
四.唐朝的酒,唐太宗時期
1.葡萄酒 在國力強盛,國家不設酒禁的情況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鐘愛葡萄酒,唐太宗還喜歡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
2.據(jù)《太平御覽》:"(唐)高祖(李淵)賜群醫(yī)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zhí)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醫(yī)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
3.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由此可見,在唐初,經(jīng)過戰(zhàn)亂、葡萄種植與釀酒基本已萎縮,連朝中大醫(yī)的母親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請大臣的國宴上方有鮮葡萄。
4.這時葡萄與葡萄酒的價格恐怕不低于漢末的身價。 《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后,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
5.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酸:較清的淺紅色酒,酉盎:清酒),自己覺得滿意,還用來賜與群醫(yī)。